近日,关于沙特可能放弃石油人民币结算的讨论甚嚣尘上。此前有消息称,截至2025年3月,沙特对华石油出口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突破40%,这一举措为沙特节省了高达100亿美元的外汇支出,如此可观的数字确实引人注目。然而,近期美国方面却出人意料地松口,允许沙特进行有限度的铀浓缩活动,这不禁让人猜测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是否又改变了立场。但若深入分析便会发现,事情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王储实际上是在施展高超的外交平衡术,而中国则成为了他手中最具分量的战略筹码。
沙特王储的外交手腕可谓炉火纯青。2023年8月金砖峰会刚落下帷幕,沙特官员就公开表示,若与美国在核能领域的谈判陷入僵局,将考虑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当时这一表态被许多人视为外交辞令,但令人意外的是,不到两年时间,这一表态就变成了现实。2025年5月,美国果然在压力下做出让步,同意沙特进行有限度的铀浓缩活动。虽然美国仍牢牢把控着石油美元结算体系,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沙特持续施压的结果。 美国之所以会做出让步,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的强大吸引力。以中国自主研发的玲龙一号为例,这是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审查的模块化小型反应堆。其125兆瓦的功率虽不算惊人,但胜在设计精巧、占地面积小、建设周期短,更重要的是其卓越的安全性——通过取消传统大型反应堆的主管道设计,从根本上杜绝了冷却剂流失的风险,这种设计理念与沙特干旱的沙漠环境堪称绝配。更令人称道的是,玲龙一号不仅能发电,还能进行海水淡化和工业供汽,这对水资源匮乏却又急需发展工业的沙特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相比之下,美国不仅严格限制沙特在本土进行铀浓缩活动,还坚持将核能合作与石油美元结算捆绑,处处彰显其控制意图。 沙特显然深谙权衡之道。该国实施的黄饼计划采用中国激光分离技术后,铀纯度提升了10%,成本却降低了18%,这一技术突破使沙特从单纯的核燃料进口国一跃成为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在石油贸易方面,沙特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2025年8月,沙特阿美对华原油出口配额飙升至5100万桶,相当于日均165万桶,创下两年多来的新高。这种供需关系是双向的:中国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沙特则需要可靠的石油买家,毕竟西方市场波动较大,而中国市场则相对稳定。 不过沙特也深谙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在与中国深化合作的同时,沙特仍在与美国进行周旋。2025年5月美国放宽铀浓缩限制,正是沙特持续施压的成果。但王储心知肚明,美国绝不会轻易放弃石油美元这一底线。因此,中国这张王牌被沙特巧妙地运用在外交博弈中,既向美国展示了沙特的选择空间,又不会彻底激怒美国。这种高超的外交平衡术,堪称现代国际关系中的经典案例。 有人或许会质疑:中国难道甘愿被沙特当作外交筹码?事实绝非如此。2024年金砖峰会上,中国用以天下之利为利、以人民之心为心这14个字清晰表明了立场。这看似简单的表述实则蕴含深意:中国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充当任何国家的棋子,而是致力于建立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在核能合作领域,2025年4月中沙签署的《核能发展安全与安保合作谅解备忘录》不仅涵盖核安全、核安保等关键领域,还包括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内容。与美国的技术封锁不同,中国真诚帮助沙特建立本土核能能力,包括铀提炼技术、核电站运营管理以及核安全人才培养等。目前中国在运在建的核电机组超过60座,第四代反应堆技术全球领先,这些硬实力为合作提供了坚实保障。沙特能源部长多次盛赞中国的模块化反应堆,称其建设周期短、成本低且特别适合沙漠环境,这些评价绝非客套,而是基于实际效益的由衷认可。 在货币结算方面,中国也创新性地构建了石油-人民币-黄金的闭环体系。2025年5月上海黄金交易所沙特交割库的启用,使沙特在收取人民币后可以随时兑换成黄金储存,而黄金持有者也可将黄金兑换成人民币购买石油。这一创新机制有效解决了人民币信用问题,因为黄金作为硬通货具有全球公认的价值。此外,2024年签署的500亿元人民币互换协议(有效期三年)覆盖了双边贸易的10%,比之前的零散尝试更加规范。沙特工业大臣表示正在研究进一步扩大人民币使用规模,预示着人民币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将持续增强。 合作领域已从能源、货币扩展到基础设施建设。沙特加入金砖组织后立即启动了金砖小镇项目,在利雅得市中心设立中国馆,展示福建、广东、浙江等省份的优质产品。中国还帮助解决沙特市场准入难题,为进入沙特市场的中国企业提供从报关、清关到产品认证的一站式服务,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 面对美国关于核扩散的指责,中国早有准备。中沙核安全备忘录中包含了严格的安保条款,从技术上杜绝了核材料被滥用的可能。中国的核能合作聚焦于民用领域,如发电和海水淡化,这与美国动辄附加政治条件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目前沙特的非石油收入已与石油收入持平,2025年二季度增长7%,预算赤字控制在92亿美元,这些成就离不开中沙合作带来的经济韧性。 沙特王储的底牌策略本质上是多极化时代资源大国追求自主发展的平衡之道。他既要维系与美国的关系,又要摆脱美国控制,同时从中国获取技术和市场,并通过人民币结算降低风险。这一策略成效显著:2025年美国放宽铀浓缩限制,人民币结算比例较2023年翻番。中国则通过技术输出、创新结算机制和无附加条件的合作原则,不仅助力沙特实现经济转型,还在中东树立了可靠伙伴形象。如今海湾国家纷纷效仿沙特探索人民币结算,美元霸权确实面临挑战。 当然风险犹存:沙特仍在与美国进行核能谈判,美元资产在其外汇储备中仍占主导,完全转向人民币尚不现实。但不可否认的是,中沙合作已进入新阶段,从单纯的石油贸易拓展至核能、基建、货币等全方位合作。这既是中国实力提升的体现,也是全球秩序演变的缩影。正如中国强调的以天下之利为利、以人民之心为心,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合作共赢。至于沙特会否完全放弃石油人民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已成为全球能源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