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美国挥舞起“加税利刃”,对印度出口至美国的商品施加了高达25%的额外关税,使得印度商品的总税负陡然飙升至近50%的惊人水平,其力度之大,绝非虚张声势。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如意算盘打得噼啪作响,核心意图在于遏制印度与俄罗斯的亲密往来,并借由能源封锁来施加双重压力。然而,印度总理莫迪却似乎并未将此放在心上,次日便毅然宣布,下个月将进一步增加对俄罗斯石油的进口量。
美国刚刚放出狠话,印度便立即以实际行动“釜底抽薪”,这番针锋相对的局面,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特朗普因此焦头烂额,数度致电莫迪,却均未获回应。
关税政策,表面上是贸易博弈的工具,其背后实则暗流涌动着地缘政治的较量。特朗普企图以经济手段扼住印度的喉咙,迫使莫迪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屈服”。然而,印度显然并未买账,对美国的这一招数不予理会。
让我们抽丝剥茧,细究其因。2025年,美国经济增速面临疲软的阴影,制造业回流进程受阻,特朗普集团急需一个“泄洪口”来释放压力,顺势将矛头指向印度,也并非没有缘由。毕竟,印度在2024年对美出口总额增长了19%,已悄然抢占了不少美国企业的市场份额。
然而,印度与俄罗斯之间的大宗能源交易,才是这场博弈中最深刻的底色。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石油遭受欧美国家的严厉制裁,价格持续跳水。印度恰逢其时,抓住机会与俄罗斯签署了长期原油采购协议。自2023年起,俄罗斯已跃升为印度最大的原油供应国,其石油进口量更是翻了近四倍。
莫迪之所以敢于正面硬扛美国的压力,其底气全来自于“俄油”这张王牌。去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节省了大量外汇,这笔资金直接拉低了国内的通胀水平,有效减轻了制造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财务负担。这笔经济账,莫迪算得比谁都清楚。
美国加征关税,理论上旨在让印度承受阵痛,但实际效果又如何呢?印度完全可以迅速将订单转向东南亚、非洲等地,或者直接提升国内的消化能力。印度本土市场近两年的消费力呈现爆炸式增长,谁还会过分依赖美国那点订单呢?
再者,谈到石油,印度每日的原油进口量高达450万桶以上,对低价石油的依赖程度极高。美国石油价格昂贵,运费高昂,供应链也更为漫长,相较之下,俄罗斯“送货上门”的优惠价格,其诱惑力不言而喻。
美国的外交战略,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拉拢印度以对抗中国”。然而,如今美国自身率先变脸,印度自然不会坐以待毙。莫迪公开回怼特朗普,声称“我要保护印度农民和小企业”,这番话,既是对国内选民的回应,也充满了战略考量。
别忘了,印度今年刚刚经历了盛大的大选,莫迪成功连任,其民意基础十分稳固。如果此时向美国低头,反而容易授人以柄,被反对派抓住破绽。在国内政坛所面临的压力,远比美国区区关税的威胁更为巨大。
此外,印度对美出口商品结构以纺织品、化工品、药品、珠宝等为主。这些产业的供应链弹性较强,转单能力突出,美国市场仅仅是其出口版图中的一环。即便被逼急了,东盟、中东、非洲等地,也都是其可靠的“备胎”。
那么,特朗普为何依然选择硬碰硬?美国正值大选年,需要塑造“强硬形象”以争取选民支持。贸易战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场“内政秀”,而印度只是他“杀鸡儆猴”的靶子。此前,韩国、日本等国都已向美国“服软”,特朗普因此认为印度也会如法炮赵。
然而,印度与日韩存在本质区别。日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的供应链,而印度近年来积极推行“去美元化结算”,并已与俄罗斯直接使用卢比和卢布进行石油结算,美元结算的比例已降至历史低点,其抗压能力显著增强。
欧美对俄罗斯的制裁,反而让印度成为了“捡漏者”。低价石油的涌入,稳定了国内油价,缓解了通胀压力,降低了制造业成本,出口竞争力反而得到了提升。美国所谓的关税手段,似乎被印度巧妙地“消化”了。
此番操作,印度等于用“俄油”成功“对冲”了美国的关税压力。难道这不是特朗普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吗?
纵观历史,印度与美国的关系跌宕起伏。尽管自2016年以来,印度与美国走近,但始终保持着“战略自主”。特朗普上任之初,曾将印度视为“亚洲盟友”,然而,随着关税的骤然出台,这份“盟友”情谊的可靠性,还有谁会相信?
更重要的是,莫迪此次的反击,不仅关乎“经济账”,更蕴含着“政治账”。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反美浪潮此起彼伏。莫迪的强硬姿态,每一次都能赢得更高的支持率。反观特朗普,反而因此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人会问,印度是否会畏惧美国的“严厉手段”?现实情况是,美国能够使用的工具其实非常有限。制裁、出口管制等措施,往往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印度是美国企业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双方关系彻底破裂,苹果、谷歌等跨国巨头也将遭受不小的损失。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印度本币卢比在国际结算中的占比去年提升了20%,并且已与俄罗斯、伊朗、阿联酋等国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美元结算的主导地位正在被一点点蚕食,金融风险敞口也随之减小。
印度加大对俄罗斯石油的进口,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球能源流向的深刻重构。欧美对俄罗斯的能源封锁,反而促使亚洲买家得以借机进行价格谈判,压低采购成本。这条“灰色套利链”已经悄然形成,谁又会轻易放弃眼前的利益?
实际上,美国发动的关税战,早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时就曾尝试过。当时,中国通过“产业升级、内需拉动”有效化解了大部分冲击。如今,印度显然在借鉴中国的经验——特朗普的套路,印度早已了然于心。
特朗普急于打电话,而莫迪却偏偏不接,这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印度并非日韩,更不是一个“唯命是从的盟友”。无论谁来施压,印度都无所畏惧。
这番景象是否似曾相识?日韩还在美国的“谈判桌”上苦苦哀求,而印度却早已用实际行动“釜底抽薪”。全球产业链的游戏规则,谁又能断言一定由美国来制定?
当然,印度并非毫无风险。对俄罗斯石油的过度依赖,一旦欧美制裁升级,将对海运、保险、金融结算等各个环节产生影响。然而,莫迪敢于如此强硬应对,说明他手中必然握有“备胎”方案。
例如,前不久印度便与阿联酋、中东买家签署了协议,扩大了石油采购渠道。一旦俄油供应出现中断,印度可以随时切换供应商,进一步巩固其能源安全。
细究印度近年来推行的“制造业振兴计划”,其核心在于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并提升本土产业链的韧性。这与中国提出的“内循环”战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牌”来打压印度,而印度则以“能源牌”进行反制。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最终谁能笑到最后,犹未可知。
全球产业链重组的窗口期已然开启,谁敢打破常规,谁又能抓住机遇,谁就将在这场剧烈的地缘格局洗牌中占据先机。那么,下一个可能被美国盯上的“目标”,又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