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间,寒武纪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称,公司8月28日收盘价相较于7月28日收盘价上涨133.86%,公司股价涨幅超过大部分同行业公司股价涨幅且显著高于科创综指、科创50、上证综指等相关指数涨幅,股票价格存在脱离当前基本面的风险,投资者参与交易可能面临较大风险。
8月29日开盘后,寒武纪股价迅速回落,截至发稿跌超7%,报1470元/股。
讲述国产替代叙事、被纳入多个重要指数、不断叠加的市场利好消息“小作文”,以及一份亮眼的半年报,最终将寒武纪推向云端位置。
公告还称,根据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数据,公司最新滚动市盈率为5117.75倍,市净率为113.98倍,公司所处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最新滚动市盈率为88.97倍,市净率为5.95倍,公司滚动市盈率、市净率显著高于行业水平。
“寒王”的称号也就此诞生。市场火热情绪蔓延,高盛更给出了1835元的股价期待,光环之下,寒武纪能否一直延续荣光,更受产业侧目。
正如一位硬科技投资人在社交平台所言,应清晰地看到,前方还有国际巨头树立技术与生态的双壁垒,国内GPU芯片企业更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寒武纪虽迎来短暂的高光时刻,仍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证明自身的长期价值,而非昙花一现。
多重推力造就
近年来,英伟达以“卖铲人”身份,在一波波AI浪潮中赚得盆满钵满,股价也连创新高,超越苹果和微软成为新任美股“股王”。
许多投资者习惯于将寒武纪与英伟达作比较,在他们眼中,寒武纪一直是“中国版英伟达”,怀揣着国产替代的宏伟叙事。
相比在全球市场的运筹帷幄,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H20销售意外遇冷。英伟达在财报发布时表示,在第二财季,未向中国市场销售任何H20芯片。更让中国买家胆战心惊的是,7月31日,国家网信办就H20算力芯片漏洞后门安全风险约谈了英伟达公司。
这一季度,英伟达的退出为寒武纪等国产芯片厂带来了成长空间。根据寒武纪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实现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38亿元,而去年同期还亏损5.3亿元,如今一举扭亏为盈。
尤其在第二季度,寒武纪营收17.69亿元,同比增长4425.01%,如此增长彻底将“寒王”哄抬至巅峰,要知道,在2024年,寒武纪还是投资人眼中的妖股,讲着亏损的故事,依靠概念起飞。如今业绩兑现,拥有了现金奶牛的寒武纪更显气势。寒武纪在公告中称,结合实际情况,预计2025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至70亿元。
对于营收暴涨,寒武纪在财报中归功于自身持续拓展市场,积极助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均同比扭亏为盈,则是因为营业收入大幅增长所致。
最近的几份财报中,寒武纪对更详尽的客户和出货信息都讳莫如深,但中国云计算资本开支显著提高是不争的事实,以腾讯为例,2025年二季度资本支出同比增长119%,云厂商对AI基础设施的不断加码,直接扩大了对AI芯片的采购需求,寒武纪正是踩中了这层浪潮。
今年3月,曾有市场消息称,字节跳动向寒武纪下单4万颗580芯片,单价2.5万元,总价值合计10亿元。
虽然字节跳动很快就否认了这个消息。但无可否认的是,市场上频频出现的“利好小作文”,从一定程度上也在带领寒武纪不断冲顶。
字节跳动的消息之后,寒武纪还曾被传与DeepSeek新一代大模型R2深度绑定,自年初DeepSeek依靠R1模型爆红后,R2一直被业界寄予厚望,被传推理能力可与GPT-5全面抗衡。
这番话踩中了投资者的情绪按钮。DeepSeek的R1系列推理大模型在年初已经引发过一次算力股集体暴涨,如今R2发布在即,又给资本市场又加了一把热火。受此消息影响,寒武纪迎来20%涨停,涨停价848.88元/股,股价创下一次新高。
传言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DeepSeek在8月21日发布V3.1时曾表示,V3.1使用了UE8M0 FP8 Scale的参数精度,而UE8M0 FP8是针对即将发布的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
这种表态被市场解读认为不仅是一场技术换挡,也意味着中国最好用的大模型产品与国产芯片也有紧密捆绑的可能。释放的信号不言自喻:未来,国产算力芯片的市场空间是长期存在的。
短短的一句话,再次让A股芯片市场集体“开香槟”,而寒武纪的思元系列芯片因与DeepSeek等模型适配,推着“寒王”再次迎来一波涨停。
与此同时,寒武纪被纳入多个重要指数,也成为其股价走高的重要推力。
据媒体报道,早在2021年3月,“寒王”便跻身科创50,而后又有2023年被纳入沪深300,2024年则相继被纳入上证50和中证A500。其中,上证50指数一直被视作A股市场的“头部阵营”,通常是行业翘楚才能身处其中。
荣光下仍有隐忧
正如东海证券研报指出,作为国内稀缺的云端AI芯片标的,寒武纪当前最大的增长动能来自云端产品线的大幅放量,而思元系列芯片正是这一动能的直接载体:一方面受益于国内互联网、金融、交通等产业AI算力需求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依托国产替代加速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产品在客户端的订单落地速度显著加快,双重驱动下有望持续带动公司营收高增与归母净利润的稳定盈利。
外资龙头投行高盛则给出了更高的野望,将寒武纪的目标价上调50%至1835元,如果达到该目标价,寒武纪市值将接近7700亿元。
然而,炙手可热的同时,风险同样存在。寒武纪具有高库存压力,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存货余额达到2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64%,占总资产比例超过三成。
存货激增,通常代表一家芯片厂商怀抱对未来订单的良好预期,正积极备货,结合市场小作文中,大厂下达过饱满订单等说法,高企的存货似乎印证了这种预期。
通常,与存货增长相伴的是高额的预付款项。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末,寒武纪的预付款项达到8.28亿元。
预付款项一般是支付给供应商的预付定金,如给芯片代工厂、材料原厂等。寒武纪采用的是Fabless模式,只需要负责芯片设计,不用自己建厂生产,委托给专业的芯片代工厂来制造即可,中芯国际、台积电是其中的头羊。高预付款项,也暗示寒武纪正在积极盘活代工资源。
不过,当前全球芯片产能紧张,尤其是先进制程产能更为稀缺,寒武纪在积极锁定产能的同时,也要面临复杂贸易环境下的诸多不确定性。
2022年12月,寒武纪等36个实体被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当时便有市场解读认为,包括EDA设计工具和先进制程代工方面,寒武纪都可能面临资源紧缺的风险。
前车之鉴则是,据媒体报道,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寒武纪子公司寒武纪行歌便因无法流片,在2023年被曝出裁员和收缩业务,显示出所谓“清单”带来的余波影响。
在此次公告中,寒武纪也坦言,公司采用Fabless模式经营,供应商包括IP授权厂商、服务器厂商、晶圆制造厂和封装测试厂等。由于集成电路整个行业链是专业化分工且技术门槛较高,加之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已被列入“实体清单”,将对公司供应链的稳定造成一定风险,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就当下亟需直面的问题而言,如何缩小与国际巨头、甚至国产芯片厂的差距,也是摆在寒武纪面前的课题。
目前,从财报收入结构来看,寒武纪的营收主要来自云端产品线,几乎贡献了全部营收,包括云端智能芯片及板卡、智能整机(服务器业务),相比通用GPU大厂较为泛化的路径,寒武纪产品的使用场景主要位于AI算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软件生态建设仍落后于英伟达的CUDA,在开发者工具丰富度和社区支持上存在明显鸿沟,就算是相较于拥有强国内资源的华为晟腾,在协同能力和全栈自研能力上也稍显单薄。
众所周知,英伟达时时占据高位,一方面是在硬件上足够优秀,寒武纪目前主力产品(如思元590)采用7nm制程,而英伟达的H100、H200等芯片制程工艺更优异,采用4nm制程,并计划2026年刷新至3nm工艺。“寒王”距离国际巨头还有一条长坡。
在硬币的另一面,光有强大的硬件还不够。在AI芯片领域,软件生态也极为重要。
英伟达之所以能够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其成熟的CUDA软件平台功不可没。
CUDA为开发者提供了相对易用的工具箱以及编程环境,使得开发者能够快速在英伟达的GPU上创新应用,发挥最大的算力可能。
每当英伟达公布新硬件时,CUDA几乎在同一实现便实现快速可用,这种集成不仅提升计算性能,也为开发者提供更高的效率和性能调优空间。
对于采购方而言,一个成熟软件生态具有的高粘性,比生冷的硬件更吸引人,产业链普遍认可的一个逻辑是:软件才是硬件价值的放大器。
好消息是,寒武纪亦深知这一点,也在持续投入构建基础系统软件平台。
在财报中,寒武纪着重提到,公司训练软件平台进一步扩展了对DeepSeek系列、Qwen系列、Hunyuan系列模型的支持。在强化学习领域,新增了对主流强化学习框架和Qwen模型的支持,其验证精度和整体性能均已达到主流竞品同等水平。
更进一步看,软件生态的构建也是应对市场快速变化的必要手段,真正的护城河。
芯片产业无疑是长坡厚雪,与CUDA等平台相比,寒武纪的生态还需要时间来完善和走强,中途的多重挑战仍需持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