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微软、Meta等验证了AI对中小企业提质增效的价值,取得业绩和股价的双重高涨。我国C端消费市场将成为中国发展AI的最佳先导场景,有望复制移动互联网的成功。AI+消费出现了两类典型的发展路径,其一是“产品叠加服务”,智能硬件产品不再是物理终端本身,而是交付一系列智能化服务的载体;其二是“服务包裹产品”,AI Agent(智能体)有效串联、调度了各类产品服务,构建了打通“线上-线下”、融合“国际-国内”的全域生态入口。应当明确,消费和AI发展共荣共生,将深度融合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美国加速AI基建投资,AI对企业提质增效作用显现
近期,微软与Meta(原Facebook,脸书)的业绩表现尤为引人注目,并赢得了资本市场的价值重估, 微软实现了最高近4000亿美元提振、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Meta则实现了近3000亿美元上涨、市值将近2万亿美金。其增长均源自于AI对中小企业在云服务和智能广告等提质增效的作用显现。
根据Factset数据显示,2025年全年微软、Meta、谷歌、亚马逊等四家公司的资本投入将提升至3338.4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0万亿元),同比增长约50%,其已将当年现金收益中40%以上的金额投入至AI基建的扩张当中。 彭博数据显示,AI投资对美国GDP增长的拉动已经超过了消费,其对增长贡献率比消费高出48%,形成了“投资-增长-再投资”的正循环。
中国重视拉动内需,AI有望复制移动互联网的成功
区别于美国发力企业级AI、释放B端中小企业价值的模式,中国在B端企业级服务领域仍受限于私有化掣肘,在发展中仍有堵点亟待打通。但在C端消费级场景,中国网民规模大、需求多元巨大、应用广泛深入,中国在过去十年,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形成“需求驱动创新、应用反哺技术”正向循环,为发展消费级AI、激发C端价值提供了路径范本。
2025年我国政策重心已经转至消费,通过拉动内需来提振经济活力。2024年,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8%,我国消费占GDP比重为57%,潜力巨大;2025年上半年,我国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52%,成为最主要的增长动力。 AI产业的发展也须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须通过AI来改善体验、拉动增长,在消费市场持续释放价值,反哺带动技术升级、算力投入,进而有望复制移动互联网阶段的成功。
中国AI+消费的典型发展路径之一:产品叠加服务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催化下, AI硬件产品发展迅猛,消费的价值重心正从传统的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演化,用户不再是仅仅关注物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是转向以体验为核心的、持续性交付的服务消费。淘天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类AI智能终端(含手机/平板/电脑/眼镜等)销售额总计 142.2 亿,同比增长 131%。其中,AI 眼镜销售额突破 10 亿大关,同比增长 706%,根据IDC预测,2030年全球AI眼镜市场将达3000亿美元,可见未来增长的想象空间巨大。
在AI加速渗透下,智能硬件品类不断推陈出新、迭代升级,如智能眼镜、智能玩具、智能学习机等, 产品不再是冰冷的终端,演变为承载智能服务的载体,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破除“效率、成本和体验”的不可能三角,具体表现为AI智能产品能够理解个性化诉求、降低交互门槛带来效率提升,随着大规模应用会带来研发侧、生产侧边际成本降低,而全局优化、多元调度让消费者直接获取交付体验。
正如夸克智能眼镜,其能在骑行时可为用户直接生成路面导航,逛街时看到橱窗前的衣服则可在线上平台自动比价,以用户第一视角通过AI Agent+眼镜屏幕的形式对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智能交互,个性化交付依托训练好的端侧模型底座来达成,规模应用可降低成本以让更多消费者受益,而对各种产品服务的分发调度网络一旦形成,即可实现网络效应,即随着链接的产品服务越来越多,也会带来体验的不断提升。
图1:中国AI智能硬件产品有望跑出飞轮效应
中国AI+消费的典型发展路径之二:服务包裹产品
在AI技术重塑商业生态的背景下,“服务包裹产品”成为继“产品叠加服务”之后的又一重要发展方向。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是, 不再将各类产品视为孤立的销售单元,而是通过Agent作为理解用户、聚合多种产品服务的核心入口。
这种转变的核心逻辑在于,服务消费正在成为产品消费的入口,而Agent则是服务的入口,无需用户打开一个个独立的App(应用程序)的漫长拼接, 仅通过Agent下达一个模糊的指令,Agent即可基于其编排调度的能力,协助用户完成从需求产生到消费决策,再到服务体验的全链路“丝滑”消费,构建了打通“线上-线下”、融合“国内-国际”的全域生态入口。
看国内,飞猪打通了旅行服务全链路,在一键唤起“行程助手”、“智慧交通顾问”、“酒店顾问”、“路线定制师”、“攻略达人”等多个专业Agent服务的过程中,酒店、机票、零售、门票等产品被自然包裹、有效整合。高德Agent基于用户需求、实时数据实现智能规划路线,结合用户历史行为、当前环境和线下供给等变量,动态匹配全国50万POI点位(兴趣点,如景区/商户/公共站等),在路途中自然嵌入各类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用户的个性诉求为核心,动态定制消费动线。这样的交互方式和交付质量, 大幅降低决策成本,实现精准匹配、高效整合,在满足用户的长尾零散需求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小商家增长,无缝触发消费行为。
图2:中国AI+消费的两种发展路径
AI与消费民生的共荣共生:AI是消费变革的驱动器,消费是AI应用的试验田
如何处理好前沿探索与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命题。这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仰望星空,勇闯技术无人区,在基础研究和颠覆性创新上持续投入,以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这即是“星辰大海”的征途;脚踏实地,让技术回归服务于人的本质,深度融入千行百业,改善亿万民众的日常生活,这便是“人间烟火”的温度。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征服星辰大海的壮丽,更在于呵护人间烟火的温情。
AI与消费在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动态演进中共荣共生、协同发展。技术的探索应用为服务消费不断革除痛点、驱动增长,而服务消费的落地实践又为技术发展的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研发保障。 对比美国,在我国消费刺激不足、投资拉动有余,B端商业效率有所欠缺、C端消费需求可被激发的客观现实下,“产品叠加服务,服务包裹产品”成为AI发展落地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 以闪购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电商有望在未来催生规模超10万亿元(对应2024年GDP规模下,将产生7.5%的增量空间) 的新增消费规模,建议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悉心培育新技术与新业态的有序发展,在C端消费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AI应用与技术进化的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