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15日,阿拉斯加的美俄高层会晤刚刚结束,特朗普便在福克斯新闻的镜头前,突然对中美之间悬而未决的“石油关税”问题做出了态度上的急转弯。此前,美国多次公开宣称,计划因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而对中国的输美商品加征次级关税。然而,在会晤刚刚结束后,特朗普的语气明显放软:“考虑到此次会晤的成果,我暂时不会考虑因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而加征关税。”他还留有余地,表示“可能在两三周后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但眼下没有必要急于做出决定。”特朗普的这一转变,绝非一时冲动,其中隐含着美国在现实层面的深刻考量。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早已明确表达了中国的立场:中国与俄罗斯进行正常的经贸和能源合作,完全符合国际法和市场规则。中国将始终根据国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而更为重要的是,早前美国曾尝试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但中国并未妥协,反而是美国因承受压力而主动寻求谈判。如今如果因石油问题再次挑起争端,中国方面毫无退让余地,美国的供应链和消费者无疑会遭遇连锁反应。因此,特朗普选择暂时搁置此事,显然是想观察局势的进一步发展。
与特朗普对华的立场变化同时发生的,是印度总理莫迪在新德里红堡的独立日演讲,他用近两个小时的演讲,坚定地向全球发出了“印度不屈不挠”的信号。莫迪在演讲中没有提及美国,更没有提到那50%的高额关税,但他的每一句话仿佛都在正面回应特朗普的压力:“农民、渔民、牧民是我们优先关注的群体。”他坚定地表示,“我,莫迪,将像一堵墙一样,抵挡任何威胁他们利益的政策。”印度人民党还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一幅图,图中莫迪的背后承受着重拳、石块的攻击,甚至有一把标着“关税”字样的匕首插在他身后,但他依然紧紧护住背后扛着犁的农民。图中强烈的象征意味表明,无论美国如何施压,印度绝不会为妥协牺牲农民的利益。
莫迪的这种“站立”态度不仅体现在言辞上,还通过实际行动进行了反制。当地时间8月6日,特朗普宣布将对印度商品加征25%的关税,这使得印度对美出口的关税总额暴涨至50%。特朗普此举明确的目的就是惩罚印度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但莫迪的回应不止于言辞,他马上采取了实际措施,暂停了购买美国武器的计划。众所周知,美国一直是印度重要的武器供应国,这一决定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两国合作的关键节点。
与此同时,莫迪还加大了与俄罗斯、中国、巴西等国家的合作。多方消息透露,莫迪正在计划访问中国,并且还将与普京举行会晤。这表明,印度并不依赖美国,即便与美国关系紧张,依然能够在其他国家找到合作机会,而不会让美国的关税政策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面对50%的高关税,莫迪知道,仅凭硬气是无法应对的,还必须稳定国内经济。在演讲中,莫迪再次高举“印度制造”的旗帜,明确指出“我们需要决心建设一个强大的印度”。他还特别呼吁印度商人和店主展示“国货”,支持国内制造业的发展。自2014年启动的“印度制造”计划,原本目标是到今年将制造业占GDP的比例提升到25%。然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去年这一比例仅为13%,比2015年16%的水平还下降了3个百分点。当前全球贸易紧张,供应链问题频发,莫迪急需通过加速推动“印度制造”,不仅是为了抵御关税的影响,更是为了填补制造业的空白。
在演讲中,莫迪列出了具体的目标,包括从化肥、喷气发动机到电动车电池等领域,都要力争实现国产化。更引人关注的是,他宣布“印度制造的半导体芯片将在今年底进入市场”,并且提到,印度正在超过1200个地点勘探关键矿产,目标是实现自给自足。半导体、关键矿产是制造业的核心,掌握这些资源意味着印度可以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即使受到关税影响,国内产业仍能支撑经济运转。
除产业布局外,莫迪还拿出了减税这一民生政策。他承诺将于今年10月排灯节前,降低商品和服务税。事实上,印度已经提前采取了一些财政政策措施,比如今年2月下调了部分个人所得税,并且财政部还提议降低大众消费品、女性、学生及农民使用商品的税率。此举旨在刺激国内消费,提升商品可负担性,从而通过国内市场的活力来缓解出口下滑的压力。
然而,和中国不同,印度面对特朗普高额关税的压力却显得更加吃力。根据彭博经济研究的估算,如果50%的关税持续下去,印度对美出口可能会下降60%,国内生产总值也将面临不小的风险;尤其是制药和电子产品若不再获得豁免,出口降幅可能达到80%。更让莫迪头疼的是,原本印度期望通过“印度制造”吸引外资,但美国加税的政策让一些外企的计划发生了变化。例如,苹果公司曾计划将四分之一的产能转移到印度,但特朗普宣布加税的当天,苹果CEO库克便与特朗普在白宫会面,表示将投资1000亿美元,并在美国建立新厂,创造2万个工作岗位,这使得美国直接抢走了印度的潜在投资机会。
相较之下,中国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能稳住阵脚,原因在于中国具备足够的反制力量。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拥有完善的供应链,许多美国企业依赖中国市场。若美国加税,最终受害的将是美国消费者和企业。而且,过往的关税战已经证明,中国能够承受压力,并采取有效反制措施,这让美国不敢轻易采取行动。
与此不同,印度虽然在劳动力规模上有优势,但基础设施、技术和交通等方面的短板依然突出。即使“印度制造”喊了多年,实际成效却并不显著,除了手机领域吸引了苹果和富士康外,其他领域发展相对滞后。美国正是看准了印度这些弱点,才敢在贸易中用关税施压,毕竟美国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场,一纸关税便能令印度经济承压。
不过,莫迪并不打算屈服。尽管他已74岁,且正面临执政生涯中的最大压力之一,但他在演讲、政策和外交上的一系列行动,彰显了印度的坚韧立场。无论是暂停购买美国武器,还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莫迪都在表明,印度不会成为美国关税政策的“牺牲品”。目前,这场博弈尚未结束。特朗普所说的两三周后重新考虑对华加税,意味着局势仍有变数;而莫迪则一边稳住国内经济,一边通过外交与政策对抗美国的压力,表明印度不会轻易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