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的亲子关系风云变幻,父母网购成瘾或已成家庭关系里最大的难题。
脱口秀演员邱瑞曾在节目里讲自己花3块9毛购买了一双防滑拖鞋的故事。
抠抠搜搜的年轻人,最多花点小钱找找平替,转过头一个不留神,发现爸妈早已解构了消费主义。
图便宜买东西不是啥问题,毕竟防滑拖鞋是一双真拖鞋,但咱爸妈们像是陷入了一种集体癫狂,钱没少花,东西堆成山,快递越拆越尴尬。
上网看了一圈我就纳闷了,为啥中老年群体总买这些无用的“垃圾”?
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呼吁,外出打拼的子女要关注留守爸妈和时代脱节的问题,于是每个回家的游子都得花上半小时耐心教会爸妈网购。
这下好了,自打爸妈爷奶换上了智能手机,这事便一发不可收拾。
街边喊着温州皮革厂倒闭老板和小姨子跑了的鬼话他们一点不信,但直播间里苦口婆心拉家常的、宣扬赔钱卖进口货的剧情,他们一看就沉迷。
“三无”小商品成了重灾区,只要便宜,高低得买回来看看。
大城市5块钱都买不到一根淀粉肠,咱爸妈能在直播间里抢到1分钱的卷纸,还是两提:
能买到仅需1元的的厨房三件套,抹布、海绵擦和钢丝球都是配套的。
还有1元的电饭锅,不敢想咱妈下单时是想煮饭把谁灭了。
这些微型小玩具在日本叫“食玩”,是小孩玩的,咱爸妈当真家伙下单,到货一看给蚊子刷碗做饭刚好够用。
老年人上网买东西全靠缘分,今天想锻炼身体,怒花38元买了一辆自行车。
捡便宜不往外吹就算是亏,就是不知道为啥自行车都到货好几天了,咱爸却不吱声了。
直播间疯抢的大牌桶装水也是老节目了,大姨买完还特意嘱咐孩子去拿,想趁机来一波节俭教育。
结果拿到手傻眼,百岁山不是百岁山,是一岁山。
取趟快递不够电动车电费的,还险些把手指头累着了。
“便宜没好货”在爸妈眼里也纯纯是耳旁风。
几百块的衣服有,但不穿,专门去网上买20块的掉渣裤子,穿1毛钱的拖鞋,再戴上30块五件套的黄金饰品。
忍过饥挨过饿的爹,学会网购的第一天就下单了100斤食用盐,问就是慢慢吃,这玩意儿便宜。
有时候年轻人放假回家,打开门迎接自己的不一定是喷香的饭菜,还可能是全屋小商品劣质气味。
整个家都像被三无产品重新软装了一遍。
比如夜明珠摆件、声控灯、德国洗洁精、土耳其的醋、俄罗斯的骆驼奶和爆闪小彩灯。
他们甚至不打听俄罗斯到底有没有骆驼,山西归属地发货的醋为啥产自土耳其。
狠人都在直播间,这话一点不假,中老年狠人会在直播间下单169一箱6瓶的纯正茅台。
老爹爱看“3·15”晚会打假,但想不通茅台为啥会掉价。
买回来后还得遮遮掩掩,准备在婚礼场合给宾客一些待客震撼。
三无产品碍眼还占地方,但中老年消费的主力方向其实是“假专利”产品;20一包的聪明水喝下去,孩子高考不上北大都说不过去。
航天员同款面料的秋衣秋裤,逼着你穿上说能排毒;水的杯子材质也很特殊,水倒进去就变碱性水,听到“水杯防癌”基本秒下单;还有各种能量石和防癌手串,官方报道辐射超标的新闻转发到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他们集体沉默,微微一笑绝对不服,但主播手里的A4纸正品证书一拿出来,比你们的亲子关系还铁。
没有什么是爸妈不敢买的,也没有什么是老年人买不到的。
中老年人网购成堆快递不算啥,当他们发现网购的便利以后,快递员也开了眼了。
比如孔雀和蜜蜂不一定在大自然里,也可能在运往你家的路上,快递员成了大自然的搬运工,也是长见识了。
拼夕夕上不只有3块9毛钱的拖鞋,还有200公斤的大粪。拼夕夕还有多少惊喜咱不知道,但老年人全能知道。
鹤岗3万一平的房毕竟还得迁居过去,但网购来的硬货成就了中老年人的现实版模拟人生。
什么农村里的毛坯房、野外的一室一厅帐篷、干农活用的叉车,要啥有啥,快递派送的时候村里的邻居谁看了都想要链接。
便宜货也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了,像这上万的古风凉亭,爸妈前脚下单后脚就给你送到家。
线上付钱能买到真东西的咱不说啥,有的爹直播间里起手买房,房产证寄到家里了,家人才反应过来。
上千的乾隆画是说买就买,夜明珠和“司母戊鼎”也是保真的。
就算付款后半年多了都收不到货,他们也只会嘴硬“你们不懂,××团队正在连夜挖掘”。
起底中老年奇葩网购的事儿,两天两夜都说不完。
虽然父母那一辈学会网购以后有点过于疯狂了,很多时候让咱都有点难以理解。
但我认为该骂的其实不是他们,而是制造问题的无良商家。
眼下很多直播间的销售逻辑,完全是针对中老年人量身定做的“骗局”。
产品是三无的,还是有毒有害的,但这套网购剧本简直是心理博弈,让老年人防不胜防。
有网友起底自己过去就是干某短视频平台电商的,他说很多人把电商方向转向中老年人,就只是因为:他们的生意最好做。
一开始学会网购的老年人只学会了下单,不知道东西到手怎么退货,收到后不想要也抹不开面子去售后。
其次,买三无小产品价格低,收到后即使发现被骗了,也会觉得离谱丢人,嫌麻烦,不懂操作,干脆就不去退货。
有的主播还引导老年用户开通免密支付,让中老年用户无痛下单,误导他们这样付款就等于不要钱了。
黑心商家利用中老年人“贪便宜”的心理,踩中他们身体健康的焦虑,连哄带骗让他们入局。
该骂的、该管的明明是商家,但承担负面网购情绪的却是普通人。
在写这篇时,我发现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有的是无奈,晒出爸妈买的无用小东西,嘲讽两句;有的却一地鸡毛,家里为了乱买东西而大吵大闹是常有的事儿。
年轻人搞不清为啥老年人执着于“家人们,这是最后限量的一波福利”;老年人弄不懂只是花自己的退休金买点东西,为啥总要被提醒被指责?
但其实,提醒和指责的背后是担心和忧虑,父母们也不是真有网瘾。
他们只是怕被时代落下,又怕“不懂就问”会打扰我们的生活。
仔细想想,我们防父母网购的样子,也像极了当年父母去网吧抓你逃课打游戏的样子。
只不过这次角色对调了,这次睡不好觉的那个人,换成你了。
来源:“ONE文艺生活”
作者:紫薇星
编辑: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