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自今年4月初以来爆发的中美关税战,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美国在表面上似乎频频得利,但实质上却不断陷入困境,甚至将自己推向了危险的境地。从中国通过稀土资源施压美国,到如今美国在其他领域也栽了跟头,美国似乎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不得不做出让步,向中国提出了不情之请。
特朗普是第二次担任美国总统,虽然他身上充满争议,但他的一举一动却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他行事风格的不拘一格,经常让人怀疑他是否适合担任国家领导人,尤其是在他发起关税战之后,连美国人自己也迷茫了。看似通过关税战能够为美国带来一些好处,但实际上,经过几个月的折腾,美国不仅没能从中获利,反而吃了不少亏,甚至像是“得不偿失”。例如,特朗普曾在今年8月初威胁中国,要求停止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否则将继续对中国加征关税。然而,没过多久,特朗普又转变了态度,笑着表示愿意与中国展开贸易合作。如此反复无常的做法,似乎只有在特朗普身上才显得不那么意外。
但其实,特朗普并非单纯地想向中国低头,而是因为美国真的没有其他选择。这一切的背后,正是中国在某些领域取得的战略性突破。举个例子,自从中美关税战爆发以来,中国针对美国大豆的依赖进行了果断的调整。过去,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规模进口美国大豆,主要用作食用油和动物饲料的原料。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大豆成为中国重要的进口商品。直到今天,约六成的大豆都来自美国。然而,正是这种依赖,逐渐成为中国的一大隐患。
回溯到2004年,全球大豆市场的供应格局发生变化,导致大豆价格暴涨。当时,中国一些企业因无法承受高价,选择与美国商谈价格或取消订单,结果被美国指责扰乱市场秩序,并将中国企业描绘成“恶意搞乱市场”的“罪魁祸首”。这次大斗之争让中美两国的紧张关系加剧,但也是从这时起,中国逐渐意识到,过度依赖美国大豆是一种潜在的战略风险。
到了今年,中国果断采取行动,开始减少对美国大豆的依赖,转而将目光投向巴西等其他大豆出口国。美国突然发现,中国已经不再将美国作为唯一的大豆供应来源,而是开始寻求其他合作伙伴。特朗普原以为这是中国临时应对的策略,却没料到这是中国经过多年准备后的精心布局。
目前来看,2024年,中国预计进口的大豆总量将达到1.05亿吨,其中来自美国的大豆占比约为21%。如果没有特朗普的干涉,美国的大豆本应在中国市场中稳稳地占有一席之地,但特朗普的做法让中国的市场份额不再单单依赖美国。而美国的农民则发现,他们失去了一个庞大的买家,尽管其他国家如日韩和欧盟已经没有足够的市场消化这些大豆,唯一可能的替代市场就是印度。然而,印度的农业现状却使得它不敢轻易开放市场,面对这一困境,特朗普终于意识到,中国依然是唯一能够消耗掉这些大豆的国家。
然而,特朗普的一番表态并未能奏效。尽管他在社交平台上呼吁中国提高大豆进口量,甚至希望中国增加三倍的订单,但中国外交部随即回应,强调中美之间的经贸交往立场始终明确。这样的回应,对于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刺耳的提醒——中国的态度不会轻易改变,特别是在美国一再采取关税战等手段时。中国不挑剔从哪个国家进口大豆,但对美国这样不稳定的合作伙伴,中国显然不再有信任。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与巴西等国家的合作顺理成章。巴西作为金砖国家之一,每年都面临巨大的饥饿问题,与中国的合作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符合双方的利益。然而,面对中国的坚定态度,一些以往习惯依赖美国的国家,如法国,开始对中国的做法表示不满,甚至质疑这是否会影响中美领导人的会晤。但事实是,无论美国如何感到不满,当真正需要中国时,他们依旧不得不寻找合作的机会。中国的态度明确且坚定,我们欢迎任何真诚的合作伙伴,但对于那些充满算计的国家,中国将坚决抵制。
最终,特朗普的关税战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美国意识到,在大豆出口的竞争中,自己也正是离不开中国这一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