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品类增长乏力,经销商数量锐减,“鸡尾酒老大”百润股份遇冷。
文/每日财报 南黎
在低度酒市场黄金年间,百润股份凭借RIO预调鸡尾酒创下增长神话,以超60%市占率稳居行业龙头,成就"预调鸡尾酒第一股"的资本传奇。
然而,风云突变,当时间来到2025年,这家曾以RIO品牌叱咤风云的“预调鸡尾酒第一股”,却面临着增长动能不足、新品遇冷、渠道收缩等多重挑战,其最新推出的12度花果香小酒尚未在市场中激起预期水花,反而折射出企业在低度酒红海竞争中亟待突破的结构性困局。
推12度新品升度 遭巨头降度围剿
近日,RIO推出12度花果香小酒产品,包含金桂梅酒、冰酒茉莉和白桃樱花三种风味,单瓶300毫升定价29.9元,一举突破其传统“358”产品矩阵(3度微醺、5度清爽、8度强爽)的酒精度上限,意图切入餐饮社交场景,与啤酒、白酒直接竞争。
然而新品市场反响冷淡。从市场定位来看,其传统3-8度产品凭借"微醺"概念成功开辟了年轻消费群体的休闲饮酒场景,而12度新品虽然试图抢占更高度的餐饮市场,却陷入了两头不讨好的窘境:既失去了原有低度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又难以在品质认知和品牌积淀上与茅台、五粮液等传统酒企抗衡。
随着年轻消费者逐渐成为酒水消费主力军,今年以来许多白酒正在朝着低度酒的方向渗透。五粮液计划在9月重新推出29度新品,茅台、泸州老窖等头部酒企也纷纷加码低度酒赛道。洋河股份旗下微分子系列已完成产品升级,预计9月推出5-6款新品。中国酒业协会预测2025年低度酒市场规模将突破740亿元。
经历了多年打拼,在预调鸡尾酒领域站稳脚跟的百润股份为何跳脱舒适区?
实际上,百润股份看似稳坐“预调鸡尾酒第一股”之位,实则深陷结构性困局。其烈酒新业务因生产周期长尚未形成支撑,而传统优势品类又面临渗透率见顶、竞品围剿与消费审美疲劳的三重挤压。
营销利器,正在失灵
百润股份始创于1997年,2011年3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13年,百润股份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单一的食用香精领域,当年营收仅1.28亿元,发展遭遇瓶颈。
次年,百润股份迎来历史性的转折点。以定增的方式斥巨资近50亿元,回购公司实控人刘晓东实控的巴克斯酒业100%股权,交易溢价率高达22倍。强势进军鸡尾酒市场,而当时该赛道正如日中天,吸引了众多玩家竞相涌入。
随后,RIO开启了疯狂的营销攻势,通过高频次植入《奔跑吧兄弟》等热门综艺,不惜砸下3.69亿元销售费用,一时间,RIO国民知名度快速打开,成为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
这一策略成效显著,2014年调整后营收飙升至11.34亿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780%,
尝到甜头的RIO,随后又接连植入《何以笙箫默》《杉杉来了》等热播剧,冠名《天天向上》,邀请周迅代言。
但十年后的今天,同样的剧本却难再续写辉煌。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由4.28亿元增至7.50亿元,但2024年营收反而下滑6.61%至30.48亿元,净利润同比下跌11.15%。
这种销售投入持续增加,经营效益却反向递减的悖论,清晰地暴露出预调鸡尾酒品类市场渗透率已接近饱和、消费者对既有营销模式产生审美疲劳的严峻现实。昔日的增长引擎,如今似乎正在失灵。
“鸡尾酒老大”遇冷,经销商数量缩减
“鸡尾酒老大”背后的压力还源于日益严峻的增长瓶颈。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48亿元,同比下降6.61%;归母净利润7.19亿元,同比下降11.15%。这是公司自2022年后营收净利再次双双下滑。
百润股份同时披露2025年一季报,一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03%,但营业收入仍然出现8.11%的同比下滑。
而这背后最直接的诱因,是其核心产品“锐澳”系列预调鸡尾酒所面临的品类疲态与消费转向。
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预调鸡尾酒(含气泡水等)在百润股份营收占比达到87.83%,但期内其收入同比下降7.17%,销售箱数减少8.81%至3237.82万箱,同比减少了312.7万箱,成为拖累公司整体营收的主因。
从渠道看,夜店、餐饮等即饮场景及线上消费受冲击最大,去年,RIO即饮、数字零售渠道收入分别同比下降43.58%、30.75%,占比最大的线下渠道也微降1.48%。
线下经销是RIO最重要的销售渠道,去年末,百润股份经销商2068家,净减少96家。其中,重点市场华东区域经销商同比减少16%。
中原证券研报认为,在夜店等娱乐场所闭店的背景下,百润股份经销商数量减少,以至于去年经销销售额同比下降13.3%。
面对核心品类增长乏力,百润股份的多元化布局仍在培育期。 为寻找新增长,百润股份在2017年启动以威士忌为主的烈酒业务板块,并在四川建生产基地。不过因威士忌需3-5年熟成,直至今年一季度,旗下首款威士忌产品“百利得”才面市。
面对预调酒市场竞争加剧、新业务尚未成熟,12度新品能否成为RIO的破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