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年,光伏产业成为多地招商引资的“香饽饽”。如今,市场环境生变,昔日一些企业经历了“联姻”蜜月期后却“对簿公堂”。
经济学家、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部分光伏企业相继被合作对象告上法庭,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给双方敲响了警钟。光伏企业要深刻反思,不能再盲目扩张,要合理规划产能,优化资金配置,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地方政府也要从中吸取教训,招商引资不能只看表面,更要深入评估项目可行性和企业实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障合作项目顺利推进。
昔日伙伴反目
在招商合作中,*ST沐邦、宝馨科技、京运通与地方国资合作呈现的矛盾较为典型。
宝馨科技与安徽怀远县政府的合作,过程并不愉快。2022年,双方签订新能源高端智能制造项目投资合同,建设电池及组件项目等,约定当地政府指定安徽大禹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大禹”)出资3亿元占项目公司安徽宝馨30%股权。但安徽大禹方面指出,宝馨科技和安徽宝馨均未履行项目投资、项目建设、注册资本金使用等义务,要求宝馨科技方面股权回购并支付相应违约金。根据一审判决,宝馨科技返还出资款3亿元及财务成本等。
京运通与地方国资的纠纷源于2017年。诉状显示,彼时乌海市人民政府与京运通签订项目投资协议,乌海市人民政府指定乌海市海勃湾区城市建设投融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勃湾城投”) 为京运通代建价值约为3.5亿元的房产项目,并以入股项目公司形式合作,8年后按照审计造价加利息回购股权。海勃湾城投称,其履行了代建义务,但始终并未以任何形式入股。因而,海勃湾城投请求法院判令京运通方面支付代建工程款2.1亿元以及利息等费用。
针对上述纠纷,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企业和地方政府各自都有自己的考量,企业基于实际经营状况和投资回报考虑问题,而地方政府真金白银投入同样希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拉动就业。
朱克力分析认为,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企业层面,部分光伏企业在扩张过程中缺乏理性规划。为快速抢占市场不惜高负债运营,对市场变化预估不足,承诺无法兑现。地方政府层面,招商引资时可能过于看重产业前景和企业承诺,对项目风险评估不足,一旦项目失败,投资就会受损。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从产业层面看,当前供给过剩与需求增速放缓的矛盾集中爆发,企业现金流压力传导至地方政府投资端;在合作模式层面,“股权+项目”的捆绑模式存在风险错配;治理机制层面,“重签约、轻履约”现象突出。一方面,地方可能为完成招商指标而简化尽调流程,另一方面,企业为获取政策支持或夸大规划、隐瞒风险。
招商模式之思
作为跨界进入光伏领域的代表,*ST沐邦与宝馨科技当前面临经营压力。
*ST沐邦于2022年进军光伏产业。自2024年至今,其光伏业务亏损经营。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其资产负债率为76.6%,流动负债为21.93亿元,而流动资产为7.88亿元。对于上述铜陵基地光伏项目的建设进展,*ST沐邦方面未向记者作出回应。
宝馨科技自2021年转型光伏,聚焦异质结电池及组件业务和EPC项目,同样未能抵御行业“寒流”。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连续亏损,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资产负债率达91.49%。其怀远生产基地一期异质结电池与组件相关设备虽然已进场调试,但并未产生实际效益。
宝馨科技人士告诉记者,此前公司拥有一定组件产能,但因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已转向光伏EPC业务。而光伏电池项目在设备进场后并未投产。
相比之下,深耕光伏行业多年的京运通虽然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持续亏损,但是财务状况稍好。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京运通资产负债率为53.4%。不过,其短期资金承压,货币资金仅为3.24亿元,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超21亿元。
至于当前京运通在乌海的生产经营情况,京运通人士表示:“当前公司根据行业、市场情况来安排生产。”
上述企业与地方国资合作由“蜜月”走向“反目”,为地方招商引资模式敲响警钟。
一位光伏企业高管向记者坦言,过往部分地方招商引资政策偏重于新能源产业,在土地、税收、厂房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优惠政策。这虽然吸引了企业落地投资,带来了产能聚集,同时也导致短期内产能迅速扩张,供需失衡后产品价格下滑。他认为,产业发展需要国家层面的系统规划,以避免地方冲动投资、蜂拥而上。
该高管强调:“地方政府应该做好服务工作,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而非充当‘运动员’。”
朱克力建议,未来招商引资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多方工作。
朱克力表示,在产业选择方面,不能盲目跟风。地方政府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潜力,选择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在企业评估方面,要考察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技术实力,了解企业过往项目的执行情况,判断其是否有能力履行投资协议,对于高负债、技术不过关的企业则谨慎合作;此外,合作协议制定要严谨细致,监督工作要全程跟进,及时发现问题、沟通解决,保障利益不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