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四国外长在华盛顿碰头,正式宣布成立“印太稀土联盟”。其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稀土供应链。
美国作为牵头者,自身稀土储备和产能不足,却妄图借联盟巩固其印太布局。日本有稀土回收技术,但严重依赖中国设备。澳大利亚虽稀土储量丰富,有莱纳斯公司能搞稀土分离,却也离不开中资。印度有矿,可技术、人力与制造业都欠缺。四国看似各有资源与优势,但内部矛盾重重,各怀心思,想要真正建立起从开采到应用的完整稀土产业链,面临着技术、成本、时间等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
就在“印太稀土联盟”成立的同一天,中国也做出了29年来的重大决定——《矿产资源法》时隔29年首次大修正式生效。这一举措意义非凡,将稀土产业链从勘查、审批、开采、运输到出口全流程纳入国家统一调度。
不仅提高了审批效率,还首创矿业权物权登记制度,结束了“一证载两权”的历史,为关键矿产开发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同时,中国还通过设置国家稀土技术研究院、强化出口管制、利用北斗卫星和区块链技术建立稀土全流程追溯系统等一系列手段,进一步巩固了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
中国在稀土领域有着绝对的优势,手握全球70%以上的开采量、近90%的提炼能力以及85%的稀土分离专利。此次《矿产资源法》的大修,是中国在全球稀土博弈中的有力回击,彰显了中国捍卫稀土资源安全和产业优势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