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于7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5月再次减少了9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持有量,降至7563亿美元,创下自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点。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其黄金储备已连续8个月增长,达到了2298吨,占外汇储备的比重超过7%。这种“抛美债、买黄金”的节奏,犹如对美元主导货币体系的一记重击,令美国政界忧虑重重。
自2022年初的1.06万亿美元,到如今的7563亿美元,中国在短短两年半内减少了近3000亿美元的美债持有,这一举动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对美国经济未来的不信任。特朗普政府当时撕毁了《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对5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最高25%的关税,并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设置障碍,将50多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一边通过借债为政,一边又对借债者不留情面,这样的行为让人很难放心持有美国国债。
中国“抛美债、买黄金”的节奏恰如其分地对应起来,尤其是自2024年11月起,中国央行每月购买超过6万盎司黄金。这一举动不仅在质疑美元信用的同时,也为人民币的国际化铺设了一条“黄金之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曾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增加黄金储备的目的,是为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提供实物支持。
就在中国抛售美债的关键时刻,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7月11日与中国外长王毅在吉隆坡会晤时,罕见地表示“中美应互相尊重”,但随即又表示“美国的立场不会改变”。这一表态暴露了美国的困境:一方面,联邦政府的债务已经超过36万亿美元,利息支付占财政收入的30%,白宫不得不采取低姿态寻求中国的支持;但另一方面,美国仍未停止对台军售和卡住中国的芯片技术,这种“极限施压”的手段,意图拖累中国经济。
面对内外压力,美国采取了三大“止血”措施。首先,特朗普在6月签署的《税收与支出法案》,计划未来10年增加3.4万亿美元债务,企图通过减税拉动经济。但这一自欺欺人的做法导致了7月15日3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5%,创下2007年以来的最高点。其次,美国在中美贸易谈判中耍心眼,7月23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宣布第三轮贸易谈判将在瑞典举行,并提出要将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的问题纳入谈判。但中国明确表示,关税问题应与地缘政治分开,若将其混为一谈,可能重蹈日内瓦会谈的覆辙。第三,美国虽然停止了加息,但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仍高达8.1万亿美元,依然依靠“印钞”来填补财政赤字,透支美元长期信用。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警告称,这种做法最终会导致债券市场崩盘。
中国抛售美债的波动在全球引起了连锁反应。日本财务省数据显示,2024年4月,日本私营部门抛售了211亿美元的长期外国债,创下2005年以来的单周最高纪录。同时,全球央行对于黄金的购买热情持续升温。2025年一季度,中国、波兰和土耳其等国购买的黄金占全球总量的53%。这种“去美元化”的潮流导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72%下降至2024年的58%。
美国国内也出现了“信任危机”。7月19日,美国通过的《削减支出法案》削减了90亿美元的外交援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此强烈批评,认为这将严重削弱全球人道援助能力。美国这种“对内减税、对外减少援助”的做法,进一步削弱了其软实力。
即将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中美贸易谈判,或将成为双方底线的博弈场。美国希望将半导体出口管制、南海航行等问题与关税问题捆绑讨论,但中国早已表明,关税问题必须回归经贸议题本身。在谈判前,中国通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发行了50亿元人民币的债券,这一“先出牌”的举措,显示出中国对美元体系的依赖已经大幅减少。
从黄金市场的波动来看,这场金融较量的未来走向可能会显现端倪。7月14日,伦敦现货黄金价格突破了2100美元/盎司,创下历史新高。全球投资者正密切关注美元主导地位的变化。美国政界的三招能否挽回局面,或是加速信用的耗尽,时间将给出答案。中国在这场较量中的沉稳姿态,正在书写着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变革的新篇章。
上一篇:我国对75个国家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免签国家扩展到55个,停留时长延至240小时
下一篇:A股银行股集体上涨,邮储银行、平安银行涨超2%,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兰州银行、交通银行、张家港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涨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