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银行稳定币专题:从金融角度看稳定币基础定义
报告共计:21页
稳定币:区块链时代的“数字银票”,究竟是什么?
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稳定币”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这个频繁出现在金融新闻中的词汇,究竟是什么?它和我们常用的数字人民币、支付宝有何不同?又为何能在跨境支付中引发关注?让我们从金融本质出发,揭开稳定币的神秘面纱。
稳定币不是货币,更像“链上数字凭证”
从本质来看,稳定币并非独立货币,而是锚定法币(如美元)或高等级资产(如黄金、国债)的链上代币化数字凭证。它的核心功能是在区块链网络中执行支付和交易职能,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高效流通,这一点与中国古代的银票颇为相似。
古代银票由民间票号发行,锚定金银等贵金属,持有银票可到票号兑换等额金银,本质是实物货币的“替代品”;如今的稳定币则由私人机构(如发行USDT的Tether公司、发行USDC的Circle公司)发行,锚定美元等法币,1枚USDT可兑换1美元,功能上也是法币在区块链上的“数字替身”。
两者的风险特征也高度相似:古代银票面临票号储备不足、伪造等风险;稳定币则可能因发行方储备造假(如曾被质疑的USDT储备问题)、智能合约漏洞(遭黑客攻击)或监管政策变动而出现价值波动,甚至“脱钩”(即无法按1:1兑换锚定的法币)。
与央行数字货币:私人信用vs国家信用
提到数字形式的支付工具,很多人会想到数字人民币、数字美元等央行数字货币。但稳定币与它们有着本质区别。
从发行主体和信用基础来看,稳定币由私人机构发行,依赖企业信用背书,没有国家赋予的法偿性(即法律不强制要求接受);而数字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数字美元若推出将由美联储发行,均以国家主权信用为支撑,与纸质货币等价,具备法偿性,不存在“脱钩”风险。
技术层面,稳定币大多基于公有区块链(如以太坊、波场)运行,交易记录全网公开,但用户身份难以完全匿名,且整体运营仍依赖中心化机构(如交易所);数字人民币则采用“央行-商业银行”双层运营体系,技术上支持“可控匿名”——小额交易可匿名,大额交易需配合反洗钱监管,系统兼顾中心化管理与区块链技术优势;数字美元设计中更强调可编程性和跨链兼容性,便于对接不同金融系统。
应用场景上,稳定币目前主要服务于加密货币交易、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领域;而央行数字货币则致力于覆盖日常消费、政务支付等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场景,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延伸。
对比支付宝、微信支付:支付逻辑大不同
虽然都能实现数字化支付,稳定币与我们常用的支付宝、微信支付也并非一回事,核心差异体现在支付链路、成本和本质属性上。
从获取与兑换来看,稳定币需通过交易所购买,兑换时往往要支付手续费;支付宝、微信支付的余额则通过银行卡充值,充值无手续费,但提现时可能收取千分之一的费用。
支付流程上,稳定币依托区块链可实现点对点交易,无需经过银联、网联等清算机构,转账能在分钟级完成,属于“支付即结算”;而支付宝、微信支付需通过清算机构处理,资金流转需经过银行账户体系,属于典型的中心化模式。
本质上,稳定币是“链上数字资产”,支付宝、微信支付则是“连接银行账户的电子通道”。前者更多用于加密资产相关交易,后者则聚焦于日常零售消费,监管框架也截然不同——支付宝、微信支付需持有央行颁发的支付牌照,而稳定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态度差异较大。
跨境支付:稳定币、SWIFT与数字货币桥的较量
在跨境支付领域,稳定币的出现正在改变传统格局,与SWIFT系统、多边数字货币桥形成鲜明对比。
SWIFT系统作为全球银行间的中心化电文网络,主要负责传递支付指令,不直接处理资金结算。一笔跨境汇款往往需要经过多级代理行审核,到账时间长达数天,手续费高昂(每笔可能超过10美元),对小额交易极不友好。
稳定币则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清算,无需中间代理行,支持7×24小时交易,到账时间可缩短至数秒,手续费仅1-2美元,甚至部分场景零手续费。例如测试中的京东港元稳定币,跨境支付效率大幅超越传统模式。
多边数字货币桥(如mBridge)则是另一种路径,由多国央行共建分布式账本,实现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直接兑换和跨境支付。它兼顾了效率与合规,交易成本比SWIFT降低50%以上,到账时间6-9秒,既保留了官方货币的信用基础,又吸收了区块链的技术优势。
稳定币不是“货币高阶形态”,更多是补充
有人认为稳定币是数字货币的“高阶形态”,但从技术和发展逻辑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从技术来看,稳定币多依赖公有链,而央行数字货币采用“中心化+区块链”混合结构,适用性更广;从推出时间看,首个稳定币USDT诞生于2014年,而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研发起步稍晚,但不存在技术代差;从本质看,稳定币是“链上代币”,依赖储备资产维持价值,不具备货币的信用创造功能,而吸收了稳定币技术的央行数字货币,反而更可能成为未来货币的高阶形态。
总体而言,稳定币更像是连接实物资产与数字货币的“边界拓展者”,它依托区块链提升了特定场景下的交易效率,但并非货币的替代者。随着全球数字金融的发展,稳定币与各类数字支付工具的互动与融合,将持续重塑我们对“价值交换”的认知。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21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