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31日报道(文/吴茂辉 王与点)7月23日,中国政府宣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将于今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这一时间安排具有重大历史意义——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既彰显历史传承,也昭示开放决心。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国内外投资者高度关注。各界普遍认为,封关运作将让海南与全球的往来更加自由顺畅,与内地的联系保持便捷高效,有利于提升海南自贸港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新时代改革开放树立新标杆。
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
全岛封关运作究竟意味着什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昌林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全岛封关运作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实施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封关不是封岛,而是进一步扩大开放”。
这一举措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新阶段。自2018年4月中国提出在海南全岛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来,经过7年推进,海南自贸港终于实现由起步阶段到实质性运作的全面转型,迎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关键跨越。
“一线放开”让海南与全球的连接更顺畅——将海南与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作为“一线”,实施一系列自由便利进出举措;“二线管住”则精准管控海南与内地之间的货物流动;而“岛内自由”确保各类要素在海南岛内可相对自由流通。这种模式既对标国际标准,又立足中国国情。
关税制度的突破尤为显著。封关后,进口“零关税”商品将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由进口征税商品目录取代此前的“零关税”商品正面清单。“零关税”商品税目数量从之前的约1900个增至约6600个,税目比例从21%大幅提高至74%。
同时,封关后,进口“零关税”商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不再局限于企业自用,可以在享惠主体间自由流通。“这意味着我们所在的洋浦经济开发区内企业之间的物流供应,从进口端的零关税,延伸到流通环节的免进口税收,这将极大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和原料成本。”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计划经营部副经理宋鹏俊说。
加工增值政策的优化让企业直呼“解渴”。此前试点的加工增值30%货物内销免关税政策,在封关后作出多重优化,包括将海南自产货物价值计入增值部分,让企业更容易达标。加绿巧食品制造业(海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孟伟伟说:“我们从比利时等国进口原料,用海南本地斑斓叶生产巧克力,新政策让我们更容易享受红利,未来还计划使用本地可可,进一步降低成本。”
监管模式的创新体现了“法无禁止皆可为”的理念。《海南自由贸易港禁止、限制进出口货物、物品清单》的出台,对散见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中的进出口管理措施进行全面梳理,以集成清单的形式列明全国现行所有禁限管理措施。同时针对海南作出特别开放性安排,如60类旧机电产品不用再办进口许可证,38类产品可以开展保税维修等。
专家认为,该清单不仅是海南自贸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制度性安排,也是对我国货物贸易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充分体现了非关税贸易措施改革的方向。“这大幅提升了贸易透明度和开放度,是对接国际规则的重要实践。”中国南海研究院公共外交与海南开放研究所负责人于涛说。
加速汇聚全球资源
随着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倒计时进入“读秒”阶段,货物、人员、资金、数据、运输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跨境自由便利流动有望迎来全面升级,推动海南加速形成全球资源配置的“强磁场”,为打造高水平开放新标杆注入新动能。
封关运作后,人员进出海南岛是否会受到影响?针对公众关心的出行问题,王昌林明确表示:“除部分货物从海南进入内地需要查验外,人员、物品、交通工具进出海南岛,仍按现行规定管理,封关前后没有变化。大家到海南岛出差、旅行,不需要办理额外的证件。”
便利的大门非但没有收紧,反而开得更宽。针对境外游客入境,当前已有85个国家人员可免签入境海南。随着自贸港封关、扩大开放,海南将进一步增加免签国家、扩大免签事由,并实施更具吸引力的停居留政策。
货物通关效率也将随着封关进一步提升。海南以现有8个对外开放口岸作为“一线”口岸,对符合条件的进口货物径予放行;设置海口新海港等10个“二线”口岸,采取多种便捷通行举措。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说:“监管原则是‘一线’放开什么,‘二线’就管住什么,做到既精准管住,又高效便捷。”
资金跨境流动的活力,也是自贸港魅力的核心指标之一。过去5年,海南实际利用外资1025亿元,年均增长14.6%;新设外资企业8098家,年均增长43.7%;176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南投资,境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97%。这些数据印证了海南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
这股势头在封关后将获得更强劲的制度支撑。根据近日发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资产管理试点业务实施细则》,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未来可以通过海南更便利地投资境内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类理财产品、基金和保险资管产品等。这不仅丰富了国际投资者的选择,更将吸引全球顶尖的资产管理机构汇聚海南,共同挖掘自贸港的金融潜力。
泰国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市场中心资深总裁张曙晖表示,海南自贸港建设为集团在农产品进出口、加工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同时,中国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降低了外企的运营成本,使其能够更好地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
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海南,封关后将加快航运要素集聚。新加坡环球能源国际有限公司旗下的海南新叻海运有限公司,是首家将船舶入籍“中国洋浦港”的外资企业。公司负责人潘杰说:“封关后企业经营范围限制有望进一步松绑,我们正结合业务研究最新政策,计划动态优化船队规模以适应市场需求。”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大主导产业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升至67%,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3.9%,南繁种业产值突破180亿元……这是过去5年自贸港建设为海南经济发展书写的一份“答卷”。随着封关到来,政策优惠和制度红利将加速转化为产业核心竞争力,驱动海南现代产业加速质变。
作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目前已占据全球免税市场8%以上的份额。业界人士认为,封关后,随着离岛免税、落地免签等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海南旅游消费吸引力将再次提升。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说,海南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体免税店,是全球重要的购物目的地,欧莱雅未来将继续在海南创新和投资,更好服务全球消费者。
紧抓机遇促进升级的还有现代服务业。在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大大小小的飞机正在进行起落架更换、发动机维修、机体喷涂等作业。自2022年投产以来,该基地已完成超2200架次飞机维修、近270架次整机喷涂及5.5万件航空零部件维修,其中包括百余架次进境飞机维修和喷漆业务,服务覆盖国内外近50家航空公司及飞机租赁公司。
“飞机维修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计划向飞机拆解、航空零部件制造与再制造、航空资产管理等全产业链延伸。”海口空港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随着自贸港封关运作,公司将利用好相关政策,助力海南打造飞机维修领域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点。
如果说消费与服务的升级是直观体现,那么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或许代表着海南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对此,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党委副书记樊木展望:“我们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深海装备研制等前沿领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目标是打造国际化的科研集聚区,为海南封关运作注入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
制造业的筋骨也在封关的催化下愈发强健,“降本增效”成为关键词。以海南矿业为例,该公司正积极推动绿色科技转型,在完成马里锂矿、阿曼油田等全球化资源布局后,其位于儋州洋浦、总投资超10亿元的2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该项目是儋州洋浦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的标杆项目。受益于“零关税”等政策,其产品的全球竞争力有望提升,预计年产值将突破20亿元,实现从政策受惠者到产业引领者的转变。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生物医药、医疗康养等独具海南特色的产业,也有望在封关后迎来新机遇。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博鳌一龄生命养护中心,来自法国的医疗设备工程师大米密切关注着海南自贸港封关进程。“我们争取打通法国医疗器械直通海南的进口通道,并对员工提前开展数字化报关培训。”大米相信,封关运作后,海南将吸引更多康养消费者。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将更大程度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黄寅表示,封关政策制度将降低企业成本,吸引企业与投资者到海南兴业,促进高端制造、生物医药、航空、深海等产业发展壮大。
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与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复杂形势,海南自贸港将紧抓全岛封关运作的历史机遇,加速提升国际竞争力,不仅为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作出贡献,也努力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展示中国开放共赢的坚定承诺。
5月29日,消费者在三亚国际免税城选购商品。(杨冠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