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趣财经社
近日,深交所正式受理北京植物医生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植物医生”)的主板上市申请。这家成立31年的国货美妆品牌,凭借4328家线下门店和“高山植物护肤”的差异化定位,试图成为“A股单品牌美妆第一股”。根据招股书,植物医生计划募资9.98亿元,用于渠道扩张、研发升级及数字化转型。然而,在光鲜的上市叙事背后,这家企业正面临增长停滞、加盟商反噬、技术空心化等多重挑战。其IPO进程,既是传统美妆品牌资本化突围的缩影,更暴露出国货美妆在渠道红利消退后的深层困境。
从蓝海到红海的十年轮回
植物医生的崛起,始于对“单品牌连锁模式”的极致押注。截至2024年底,其门店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其中88.5%为加盟店(3830家),形成“产品+服务+体验”的闭环生态。这种模式曾创造年销21亿元的规模神话,却也在2022-2024年陷入增长失速:营收连续三年徘徊在21亿元左右,复合增长率不足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单品牌店的核心优势在于强体验与高粘性。植物医生通过“千万会员生态”和到店护理服务,构建了线上难以复制的用户忠诚度。但当门店密度突破临界点,问题接踵而至:2024年,其门店总数较峰值减少数百家,闭店率飙升至21%,远超行业15%的警戒线。究其原因,一是三四线城市区域饱和导致的同店竞争,二是加盟商为冲销量触碰合规红线——湖北赤壁店因销售含禁用成分“377”的产品被罚没9.1万元,四川渠县店因虚假宣传“国礼”属性遭行政处罚,品牌公信力被区域性事件持续消耗。
植物医生虽绑定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开发出“石斛寡糖转化”等核心技术,但技术自主性存疑:59项发明专利中,25%为受让取得,核心配方多依赖合作研发。2024年,其研发人员数量缩减22%,大专以下学历占比升至31.54%,与贝泰妮(硕士占比40%)形成鲜明对比。技术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产品矩阵失衡:石斛兰系列贡献超50%营收,而面向Z世代的精华品类收入逆势下滑,35岁以上客群占比近七成,用户结构老龄化加剧。
在美妆行业线上化率突破50%的背景下,植物医生的线下依赖症愈发明显。2024年,其存货周转天数达147天,远高于行业均值62天,现金流压力陡增。为缓解库存,线上面膜产品被迫降价引流,拖累综合毛利率同比下滑2个百分点,线下加盟商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虽短期止血,却动摇了渠道体系的根基。
资本能否破局?三重矛盾下的转型赌局
植物医生此次IPO,将53%的募资投向营销及品牌建设,26%用于研发中心升级,显露“以资本换时间”的战略意图。但在高龄化董事会、技术空心化、代际隔阂等深层矛盾制约下,资本能否转化为增长动能仍存疑。
尽管植物医生宣称“一个中心,五大基地”的研发架构,但核心技术多依赖外部合作。例如,“石斛兰紧致淡纹系列”虽获全球市场认证,但其活性成分提取技术仍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导。2024年,其自主研发的真空包装技术虽获实用新型专利,但技术壁垒远低于生物发酵、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若无法构建自主技术闭环,植物医生恐将沦为“概念包装者”。
为降低加盟商反噬风险,植物医生计划将直营店占比从11.5%提升至30%。但现实是,其直营店坪效仅为加盟店的47%,转型需承担双倍管理成本。以2024年流失的802家加盟店为例,若全部改为直营,仅租金与人力成本就将新增数亿元支出。这种“用短期阵痛换长期控制权”的策略,在资本市场的严格考核下,可能演变为业绩爆雷的导火索。
植物医生董事会平均年龄超55岁,产品开发逻辑仍停留在“功效宣称”阶段,而Z世代更关注“情绪价值”与“社交货币”。例如,其主推的“高山松茸鲜活盈亮”系列虽强调天然成分,却未能像完美日记、花西子等新锐品牌那样,通过联名IP、快闪店等玩法触达年轻群体。2024年,其精华品类收入逆势下滑12%,而同期国货美妆整体增长8%,暴露出代际断层的致命伤。
植物医生的IPO困境,本质是传统国货路径依赖的集中爆发。在美妆行业“产品力>渠道力”的新周期里,资本可以缓解转型阵痛,但无法替代组织基因的重构。
这场突围战的结果,不仅关乎植物医生能否成为“单品牌美妆第一股”,更将验证传统美妆品牌在消费升级浪潮中的生存法则。资本市场已给出答案:截至2025年7月28日,植物医生IPO辅导备案虽通过,但估值较峰值缩水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