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保险业保费“成绩单”出炉。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日前披露的数据,今年前6个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达3.74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5.04%。其中,人身险保费继续维持高增长趋势,单月增速维持在16%的高位区间。
受访业内专家认为,得益于个险渠道持续复苏,同时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调背景下,储蓄型保险产品需求旺盛。不过,当前人身险市场最大变量是预定利率下调,此轮产品切换,将带来保费爆发还是回落?未来,产品预定利率切换后,哪些保险产品又将走向市场“C位”?
人身险保费继续高增
日前,金融监管总局披露2025年6月保险业经营情况表。今年前6个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达3.74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5.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为7744亿元,同比增长3.90%,人身险保费收入为2.96万亿元,同比增长5.34%。赔付方面,今年上半年,保险业赔付支出达到了1.35万亿元,同比增长8.6%。
如果从单月数据来看,6月单月人身险公司原保费规模达到了4908亿元,同比增长16.3%,延续高增长势头,与5月单月16.6%的增速基本持平。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随着健康险需求的阶段性饱和及预定利率的下调,人身险公司纷纷向分红险转型,以降低负债端刚性成本。今年以来,行业加大分红险销售力度,尤其是部分上市险企分红险占新单保费收入比例超50%,带动传统寿险保费收入实现高增长。
此外,低利率环境中,保险产品凭借相对稳定的预定利率优势,成为消费者锁定长期收益的优选工具,受益于低利率的外部助力,带动了保费增长。东吴证券分析师孙婷、曹锟在研报中分析,上半年新单保费增速持续改善,主要受银行存款利率下调以及保险预定利率下调预期等因素的催化。
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同样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下调晚于银行存款降息,存在一定收益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保险市场预估下一步人身保险预定利率下调,预定利率调整预期促使部分消费者提前投保,带动保费上涨。
预定利率下调带来新变化
不过,如今的人身险市场面临着非常大的变量。根据保险业协会日前公布的数据,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较上季度的2.13%再次下探14个基点。按照目前预定利率的动态调整规则,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已连续两季度“超限”,触发上限调整机制。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大型保险公司随后纷纷发布关于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等信息公告,决定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其中,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是指在产品设计时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精算假设值,直接影响保险定价和保单利益。通常情况下,预定利率下调意味着保险产品价格上涨或收益下降。在预定利率下调的大背景下,未来人身险保费收入将呈现怎样的趋势?孙婷、曹锟认为,预定利率再下调将进一步改善寿险负债成本,短期再现“炒停”窗口,预定利率下调利好价值率表现。预计新一轮“炒停”将拉动新单增长。
虽然预定利率下调短期内可能刺激保费增长,但中长期看,将会削弱人身险产品吸引力。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从中长期来看,人身险保费增速可能趋于平稳,维持单月增长5%—8%的区间。
“高增速能否持续取决于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单纯依靠利率优势难以长期维持。”柏文喜认为。
相对于储蓄型保险产品,健康险等保障型产品受预定利率下调影响相对较小。业内人士表示,从中长期来看健康险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通过打通保险、体检、康复、养老、药品、医院等产业链条,建立“健康管理+医疗服务+保险”的一站式健康生态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客户黏性,为保险业务增长赋能。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