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玫 北京报道
7月24日,安信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王牌基金经理张翼飞已卸任安信稳健增值等全部6只在管产品。业内流传,这位掌管超300亿资金的固收“顶流”或将奔赴私募。
基金经理的“公奔私”一直是行业热议的话题,其背后往往透露着基金江湖人才迁徙趋势的信号。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私募基金行业共有863位拥有公募背景的基金经理,他们管理着320只展示业绩的私募产品。其中,36位“公奔私”基金经理在百亿私募任职。
私募“扩容”背后
私募人才储备突破历史峰值。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具备公募从业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达863人,较年初新增47人。这些基金经理管理的320只展示业绩的产品上半年平均收益率为11.17%。
其中,高毅资产汇聚6位公募系大将(邱国鹭、卓利伟、邓晓峰、孙庆瑞、韩海峰、吴任昊),成为最大人才吸纳平台。
高毅资产堪称“公奔私”的黄埔军校。邱国鹭2015年创办高毅后,陆续吸引博时基金邓晓峰、中银基金孙庆瑞等公募悍将加盟,管理规模超千亿。
睿郡资产则形成“公募+券商”的混血基因。兴全系元老杜昌勇2015年创立睿郡后,陆续引入原兴全基金王晓明、交银施罗德缪钧伟等公募老将,2023年更迎来“兴全三杰”之一的董承非加盟,实现平台能级跃升。
数据显示,在863位“公奔私”基金经理中,有555人分布在0至5亿规模的小微私募机构,36人进入百亿私募。
“基金经理‘公奔私’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其一,私募激励机制更具吸引力,相较于公募基金相对固定的薪酬体系,私募机构采用的高比例业绩分成模式对绩优基金经理更具吸引力。其二,私募投资自由度更高,私募基金在产品设计、投资策略和仓位管理等方面具有更大的操作弹性,能够更充分地实施投资理念。其三,职业发展诉求,成熟的基金经理在积累优秀历史业绩和忠实客户群体后,往往寻求将个人品牌价值最大化,私募则为其“自立门户”提供了良好平台。
21位三年平均收益超30%
从“公奔私”业绩上看,近三年的十强中,深圳善择私募杨萍、睦沣投资李振岳、荒原投资凌鹏位列三甲,21位基金经理近三年平均收益31.31%,十强门槛24.34%
前国联基金信评部总经理杨萍,管理近1500亿信用债风险,2022年创立私募深圳善择私募。睦沣投资李振岳是原东财基金研究总监,专注金融建模与多因子策略。
荒原投资凌鹏曾任职于兴业全球基金、东吴基金,现任董事长兼投资总监。前易方达基金宏观策略主管胡鲁滨,2016年创办私募大禾投资。复胜资产陆航曾在2009年加入海富通基金,累计管理规模逾百亿元,2015年12月创立上海复胜资产,任董事长兼基金经理。
华安合鑫袁巍曾任大成基金研究员、基金经理,展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投资总监,于2017年创办华安合鑫私募。
此外,还有深高投资李凯、利位投资张晟刚、睿璞投资蔡海洪、无隅资产杨志诚等上榜。
从近一年奔私者收益十强看,紫阁投资徐爽实现领跑,复胜资产陆航稳居第二,津育投资张文龙位列第三,泓湖私募梁文涛也跻身榜单,33位基金经理近一年平均收益达23.62%,十强门槛29.24%
具体来看,申万菱信十年老将徐爽,两度创业,2015年创立上海宽奇资产管理合伙企业,2020年8月创建上海紫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张文龙曾任东方基金高级研究员、长盛基金高级研究员、UBS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目前担任津育投资执行董事、总经理。
梁文涛在2002年4月至2007年1月担任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科汇基金和平稳增长基金的基金经理,同时主管研究部,2010年3月,创建泓湖私募。
2025年上半年的十强名单中,复胜资产陆航以压倒性优势夺冠,香橙资本何潇、紫阁投资徐爽紧随其后,上榜的收益门槛12.20%,34位参评者平均收益9.18%
“奔私”后为何业绩不佳
然而,私募并非“象牙塔”,也不是“避难所”,业绩压力、运营挑战、合规风险远超公募,奔私后水土不服、创业失败案例比比皆是。部分基金经理“公奔私”后业绩“变脸”明显。
例如,2012年9月,彼时的“公募一哥”王亚伟,其代表作华夏大盘精选曾创下公募史首个“十年10倍基”的纪录。但“公奔私”后,王亚伟不仅没能重现10倍基的收益神话,反而接连踩雷,他所在的千合资本也开始失去投资者的信任,逐渐走上“下坡路”。
合远基金掌舵人管华雨2022年自立门户时,首日募资超20亿,总规模迅速突破90亿。而如今,其管理的产品却遭大幅度回撤,且多只基金规模缩水沦为“迷你基”。
周运波曾是中欧基金管理规模高达600亿元的基金经理,2022年3月创办私募运舟私募。2024年,其主管的多只私募产品单位净值跌破1元,引发市场舆论。
有业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很多基金经理“公奔私”后业绩不佳,背后有多方面原因。一是投资理念转型困境。从公募时期的相对收益考核转向私募的绝对收益要求,需要完成投资思维的根本性转变,但部分基金经理未能及时调整投资模式。其二,市场适应性挑战。随着市场环境演变,既往在公募时期行之有效的选股策略可能失效,而私募产品通常采取集中持仓策略,进一步放大了投资风险。其三,资源禀赋变化。转入私募后,投研支持体系往往较公募时期有所弱化,同时需要分心处理大量非投研事务,导致专业精力被分散。
“公募注重相对排名,需要基金经理有较强的择时和行业配置能力,能在市场中跑赢同类产品。同时,由于团队协作性强,对基金经理融入团队、利用团队研究成果的能力要求较高。私募追求绝对收益,更看重基金经理的风险管理和获取稳定收益的能力。并且,私募投研资源相对有限,可能需要基金经理具备更强的独立研究和决策能力。”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