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婷 北京报道
“伴随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对于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增加,中国进口冻品单价较高产品的市场份额预计增加,会有更加多元化、差异化的食品供应市场。”优合集团副董事长杨彬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7月16日至20日,以“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链博会在北京举办。杨彬彬在绿色农业主题分论坛上发言时指出,冷链农产品对于温度、湿度、保存时长都有严格要求,这些物理特性决定了其整个供应链与常温、预包装食品的供应链有所不同。
目前,中国进口冷链产品行业仍采用通过一级又一级的批发商最终流通到消费终端的采购模式。去年4月,财政部、商务部启动了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对此,杨彬彬表示,农产品冷链流通体系也将迎来升级,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整合将催生平台型企业。他在链博会现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未来,中国进口冷链食品行业可能会对标欧美、日本、韩国的产业链供应链模式,朝着以大型的加工厂或者中央厨房为核心的整合方向发展,进一步减少中间批发环节,降低损耗和成本,提升食材流通和配送的效率。”
杨彬彬强调,鉴于各国差异化需求、进出口贸易长期存在,跨境贸易和运输必然是大批量才可以保障效率和品质。而国内消费需求是小包装、个性化的。因此,需要类似加工中心的存在来进行“一对多”的匹配。打个比方,发电厂输出的电要实现远距离传输,必须是高压电,否则损耗高、效率低。而高压电在通过高压线输送到千家万户之前,需要变压器进行降压。加工中心就起到“变压器”的作用。
优合集团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以数字科技驱动的综合型服务企业。进口产品货源遍布全球6大洲,在全国拥有3万多家下游规模较大的B端客户。2022年9月14日,商务部网站公示了2022年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和示范企业评审结果。优合集团获评2022年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
《21世纪》:请简要介绍优合集团的业务亮点。
杨彬彬:优合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进口农产品领域产业生态链全贯通的集团化公司,为行业提供“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的综合解决方案,形成了从海外工厂到零售前端的农产品产业链生态闭环,旨在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产品的多样性和提高行业在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我们去年营收近700亿元,平均年进口肉类总量占中国进口总量的18%,连续十一年位居进口冻品行业第一,位列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消费者购买的每5块进口牛排、每6只进口鸡爪、每7只进口大虾中,有1块/只来自优合集团的供应。
《21世纪》:你提到优合集团连续十一年位居进口冻品行业第一,在供应链领域做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流合一”。请问,这背后得益于哪些因素?
杨彬彬:我们深耕农产品冷链10多年,货源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从而满足中国不同地域、消费层面的需求。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做大市场受益于国家“铺路搭桥”。伴随中国对外开放和市场准入、自贸协定升级、建交等政策利好,我们从南美、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一些重点市场逐步拓展,陆续自海外进口肉类、海鲜等。
从公司规模来看,我们员工总共1000多人,其中IT人员100多人,全方位服务冷链食材进口和流通,拥有上游1万多家供应商的数据,下游链接中国国内批发商达3万多家。这意味着我们对上游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强,物流成本因规模效应而下降,也意味着整个供应链的企业之间具备信任基础。
我们还拥有海量的资讯库,每年数百万次的用户互动。也就是说,我们不只是做物流,还主动整合信息,依托IT支撑,打造产业互联网,将上下游供应商、生态企业信息有机整合,为贸易业务提供强大支持。
《21世纪》:优合集团何时开始布局农产品冷链市场?当时有何契机?做冷链难点何在?
杨彬彬:我们2012年开始涉及进口农产品冷链业务。彼时正值中国国内对进口肉类水产等冷链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同时,公司的供应链能力也对这部分业务起到了有效支撑。
在我看来,做冷链的难点主要在于产品对于温度非常敏感,需要去平衡各环节成本与效率,保障产品的品质。我们按照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标准把控食品质量,这是底线。同时,在符合商业合同规定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效率、创造利润。通常,冷链供应链很长,涉及一级、二级、三级批发商,路途中面临各种不确定性。我们通过温度全球监控来保障品质和口感。同时,创新商业模式,帮助客户以类似团购的方式,统一拆分给下游商家,从而减少中间环节,缩小差价,提高效率和品质。
冷链业务高效的核心在于,让货物和人少跑路,让信息数据多跑路。对此,我们依托数字化技术研发出旨在促进整个冷链农产品贸易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即全球优顶特产业网。依托该平台,优合集团连接境外超 15000 家上游供应商、覆盖 119 个生鲜输出国家/地区、汇聚全国超 70%下游经销商,并与 66 家全球船公司、30 余家金融机构、上百家冷链服务商开展战略合作。
《21世纪》:冷链行业面临高能耗质疑。在中国“双碳”目标背景下,优合集团在促进绿色供应链方面有何实践?
杨彬彬:仓储是耗能大户。为了减少碳排放,我们的保温材料采用类似海豹皮的技术进行波保温,从而减少能耗。此外,我们通过整合货物流、减少运输周转次数,也有助于降低能耗。
《21世纪》:近年来,中国冷链产品消费有何特点?
杨彬彬:中国冷链产品消费持续在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总量持续增加。伴随中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动物蛋白的需求也在增加。二是多样性为主要特征。消费者既有对和牛、帝王蟹、三文鱼等高端产品的需求,也对大众化、价格亲民的带鱼等产品有旺盛需求。此外,中国消费者对于健康理念日益关注,对于绿色健康安全的食品的需求也更加明显。
《21世纪》:上述消费趋势对于企业来说带来哪些挑战?
杨彬彬:对于企业来说,挑战在于如何获得高品质产品货源并保持价格相对合理。客观来说,真正的高品质产品的产量是有限的,比如银鳕鱼,谁能拿到货源谁就可能在市场竞争中更胜一筹。除了货源,品质还取决于尽量减少物流等带来的损耗。因此,供应链效率至关重要。
《21世纪》:在你看来,未来中国进口冷链食品行业可能面临的主要变量是什么?
杨彬彬:我认为肉类、水产等进口冷链食品行业未来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是伴随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对于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增加,中国进口冻品中更高客单价的产品市场份额预计增加,会有更加多元化、差异化的食品供应市场。另外,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的互补性将进一步增强,二者的简单直接竞争性会下降。换句话说,进口、国产两类产品、两个行业预计达到更和谐平衡发展的状态。
二是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将会发生重组、优化与整合。目前,中国进口冷链产品行业仍采用通过一级又一级的批发商最终流通到消费终端的采购模式。去年,财政部、商务部启动了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农产品冷链流通体系也将迎来升级,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整合将催生平台型企业。未来,整个行业可能会对标欧美、日本、韩国的产业链供应链模式,朝着以大型的加工厂或者中央厨房为核心的整合方向发展,进一步减少中间批发环节,降低损耗和成本,提升食材流通和配送的效率。优合集团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目前主要是聚焦商贸流通和仓储业务,同时每个冷链园区都具备进一步扩大加工空间的潜力。
我想再次强调,鉴于各国差异化需求以及进出口贸易的长期存在,跨境贸易和运输必然是大批量才可以保障效率和品质。而国内消费是小包装、个性化的。因此,需要类似加工中心的存在来进行“一对多”的匹配。打个比方,发电厂输出的电,要远距离传输,必须是高压电,否则损耗高、效率低。而高压电在通过高压线输送到千家万户之前,需要变压器进行降压。加工中心就起到“变压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