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般来说,大家都觉得能源贸易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和互利原则。
可美国财长贝森特偏偏要将政治制裁强加到正常的商业合作中,甚至要求中国必须按美国意愿选择合作伙伴。殊不知,中方作为一个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还轮不到其它国家来指手画脚。
当制裁威胁碰上了坚定原则,这场较量的结果会让谁更加意外?中方又是如何回应的?
美国摆好擂台等中国,结果等来的是这个
就在中美90天关税休战期仅剩半月之际,美国财长贝森特抛出了震撼性威胁。50天大限、100%关税、二级制裁,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什么?
说白了,美国想要重新制定全球能源合作的游戏规则。贝森特公开表态,要把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的问题,纳入中美经贸谈判的讨论范围。这话听起来就很霸道。
按照美方的逻辑,中国作为俄伊能源的最大买家,就必须按美国的意思来。不听话?那就准备承受制裁的后果。
可中方的回应却出人意料地淡定。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很简单直白——"落实之前达成的共识,发挥前两轮中美经贸磋商的作用"。
翻译过来就是:你不要跟我谈其他的,我们不关心。
这种对比就很有意思了。美国摆好了制裁的擂台,等着中国上台"接招"。结果等来的却是中方的原则坚持:中美必须落实前两轮谈判达成的协议和共识。
一边是咄咄逼人的威胁,一边是波澜不惊的回应。这种反差背后,藏着什么深层的较量?从时间节点看,美方的确有些急了。90天休战期即将到期,而中美之间的主要贸易分歧尚未解决。
这种急迫感让美国开始"病急乱投医",试图通过制造新的议题来争取更多筹码。
美国能源制裁的真面目:三个算盘一起打
美国为什么要拿中国的石油进口说事?这背后其实有三重目的。第一个算盘:为接下来的中美谈判争取更多筹码。在谈判之前故意制造一些话题,进而跟对方讨价还价,这是本届美国政府的惯用伎俩。
但中美贸易谈判的核心议题,本就是两国经贸问题。美方想要"虚空造牌",中方的态度很明确:我们不吃这一套。
第二个算盘:试图挑拨中国跟俄伊两国的关系。长期以来,中俄伊三国都被美方一些鹰派政客视作"战略竞争对手"。美国的如意算盘是分而化之,各个击破。
但事实证明,美国越是施压,中俄伊三国越是会进一步靠拢。就在美财长对中方发出威胁之际,伊朗就果断给中方"送助攻"。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伊朗将与俄罗斯和中国举行会谈,讨论伊核计划等相关问题。而对于美国,德黑兰暂时没有跟华盛顿重启核谈判的打算。
这种"区别对待"让特朗普十分恼火。他甚至在社交平台上威胁称"如有必要,美国还会再次摧毁伊朗核设施"。但不管美国再怎么威胁,也不能让伊朗改变想法。
第三个算盘:希望中国能够扩大进口美国石油。前不久特朗普就曾表示,他不会阻止中国购买伊朗石油,但如果中国能够选择从美国购买更多石油的话,那将是他的"荣幸"。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态,是因为自从本轮特朗普关税施压以来,截止到5月底,中国已经连续3个月没有买美国的原油了。这对于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特朗普背后所代表的,恰恰是美国传统能源供应商们的利益。为了稳住自己的政治基本盘,特朗普只能想办法劝中国"回心转意"。
但贝森特这种带有"威胁性质"的警告,一副"中国买石油还得听美国安排"的架势,很显然不是跟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
制裁越狠,合作越紧:这个逻辑美国想不通
美国的金融制裁,建立在美元霸权之上。但中俄以及中伊之间的合作,早已考虑到相关风险。通过本币结算、第三方转口等方式,极大地削弱了美方二级制裁的威力。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5年上半年,中国自俄石油进口量同比增长17%,占原油进口总量的19.6%。更关键的是,其中60%以上以人民币结算。
这就形成了去美元化的贸易链条。美国越是威胁制裁,中俄的能源合作反而越来越紧密。路透社的评论员迪克森刊文指出,特朗普对俄油买家加征再高的关税都无济于事,中国不会理会。
而且还有可能进一步激化中美间的贸易战,最终结果就是推高美国国内的通胀。不仅如此,美国的诉求还存在现实制约。美国对俄石油"二级关税"需要盟友协同,但欧盟已准备反制美国关税。
印度日均进口俄油210万桶,占总量的40%。美方难以承受全面贸易脱钩的代价。这就是现实:制裁的效果正在递减,而合作的网络却在加强。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自己也陷入了矛盾。一方面威胁制裁,另一方面又希望中国购买美国石油。这种"示好"与"施压"的混乱逻辑,暴露了美方战略思维的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有权自主决定跟其他国家开展任何形式的合作。轮不到第三方国家来指手画脚。
而且中国购买伊朗和俄罗斯的石油,也只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正常需要,符合买卖双方的共同利益。
跟其他国家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反倒是美国,滥用制裁手段,对他国实施长臂管辖。这种做法未免将手伸得太长了一些。
能源合作的新规则,到底谁说了算?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博弈的核心是能源合作主导权的争夺。美国试图通过制裁威胁,重塑全球能源供应链的话语权。同时为国内页岩油产业争取市场。
但时代已经变了。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占比降至14.7%,而2018年为19%。中国对东盟、中东出口增长12.9%。贸易伙伴的多元化,让中国有了更多选择。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经济韧性在增强。华为等企业已实现芯片国产替代,英伟达为保市场份额还在游说美政府放宽限制。
而美国关税成本转嫁失效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贝森特宣称"关税不会推高美国物价",但沃尔玛等零售商明确表示需要涨价应对。
美国2024年贸易逆差创60年第二高,达到9184亿美元。企业的压力,也在倒逼美方回到谈判桌。特朗普对22国挥动关税大棒,却"豁免中国",说明对华的硬实力有所忌惮。
从全球格局看,多极化趋势正在加速。亚洲能源市场的话语权在提升,去美元化的进程在深化。OPEC+格局也在发生变化。伊朗、俄罗斯等重要产油国与亚洲消费大国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调整。单一霸权主导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
中国坚持的原则很简单:我们选择跟谁做生意,决定买哪个国家的石油,都是由我们自己说了算的。美方没有资格插手。
倘若特朗普政府真想恢复跟中国的石油贸易,那么首先应该自我反省,拿出实际行动来修复中美双边互信。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俄伊之间的能源合作,早已不是单纯的贸易往来,而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美方不应认为中方会在如此严肃且重要的议题上,按照美方的意愿行事。未来的能源合作格局,将更加注重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
制裁威胁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合作变得更加复杂。而基于市场规律和互利原则的能源合作,才是符合各方利益的正确选择。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结语
能源合作从来不是谁求着谁的游戏,而是相互需要的现实选择。
未来的能源格局将更加多元,单一霸权主导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
面对能源安全挑战,你认为哪种合作模式更符合各国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