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双方在经过长达两天的高层会谈之后,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双方也与12日当天发布了联合声明,进程之所以如此之快,实在是美国经济撑不住了!
5月9日美国港口就已经发出了预警,不仅西海岸主要港口的中国货船数“归零”,当天从中国出发前往美国的船只也已经“归零”。
这种断崖式下跌远比疫情期间还要萧条,倘若不能抓紧时间取得有效进展,美国估计挺不了多久了,加州州长纽森更是直言美国经济已经亮起了红灯。
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突然对中国商品加征145%的对等关税,理由是贸易逆差威胁国家安全,但这一棒子刚挥下去,美国自己反而先撑不住了。
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原本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这里每天都有大量来自中国的货轮进出,支撑着美国的商品供应,然而关税政策实施后,这两个港口的货运量骤减。
长滩港的货运量直线下滑35%-40%,洛杉矶港也减少了近三分之一,东海岸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纽约港的货运量持续走低,西雅图港更是创下了单日零到港的尴尬纪录。
港口官员科尔德罗发出警告,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不出一个月美国超市的货架就会空空如也,加州州长纽森更是直言美国经济已经亮起红灯。
这番警告绝非危言耸听,从电子产品到日用百货,美国零售市场对中国商品的依赖程度远超想象,一旦供应链中断,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普通消费者,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商品价格飙升、选择变少。
中国货船启程前往美国西海岸“归零”,这种情况比疫情期间还要严重,预示着供应链正在加速断裂。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特朗普却称这是好事,认为美国因此减少了损失,但现实是,从大型连锁超市到小型批发商,都在为高昂的关税成本叫苦连天。
美国媒体也没给他面子,《新共和》杂志直接嘲讽他的言论愚蠢,关税政策不仅没帮到美国经济,反而让供应链陷入混乱,最终买单的还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
中国货船的大规模停摆,码头冷清得不像话,相关数据清楚地展示了关税政策的直接后果,最后为这些关税买单的不是别人,正是美国的商家和老百姓,原本想用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没想到反而让自家经济吃了大亏,这政策效果简直跟初衷背道而驰。
由于进口成本激增,美国企业不得不将售价大幅度提高,结果销量直线下滑,类似的案例在全美各地比比皆是,从家具店到电子产品经销商,都在为维持利润而苦苦挣扎。
这要是有理有据还说的过去,但特朗普加征关税的法律依据本身就站不住脚。
5月12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开庭审理相关诉讼,如果判决结果不利于特朗普政府,这套关税体系很可能会土崩瓦解,但如果特朗普胜诉,那恐怕美国总统的行政权利也会进一步扩大。
在国内外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终于迎来转机,5月10日,两国经贸高官在日内瓦达成重要共识,美方同意暂缓部分对华加征关税,中方也相应调整了反制措施,更关键的是,双方决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让经贸问题有常态化的解决渠道。
这次谈判确实取得了突破,但要说贸易战完全结束还为时过早,美国仍保留部分商品的关税,中国也坚持不会在核心利益上让步,不过双方总算意识到硬碰硬对谁都没好处,这个共识让市场松了一口气,消息一出美股就应声上涨。
就在会谈前几天,美国刚公布4月零售数据,结果比预期糟糕得多,销售额下滑近1%,这正是高关税推高物价带来的恶果,这个难看的成绩单,显然让美方谈判代表不得不放下身段,采取更务实的态度。
虽然根本分歧仍在,但这次会谈至少给持续紧绷的中美经贸关系按下了暂停键,未来会怎样发展,还得看双方能否在核心问题上找到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毕竟在全球化时代,两个经济大国较劲,最终受伤的可能是整个世界经济。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供应链危机,其影响早已超出了美中两国的范围,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中之间的贸易摩擦正在产生深远的蝴蝶效应,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剧烈震荡。
由于美中关税争端,宝马公司在南卡罗来纳州工厂的出口业务受到严重影响,韩国半导体企业也不得不调整生产计划,因为中国工厂的订单量大幅减少,甚至连远在南美的智利铜矿出口商都感受到了压力。
这些例子说明,在全球化时代,经济早已紧密相连,任何一个关键环节出问题,都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到世界各地。
在高度互联的全球经济体系里,没有谁能真正置身事外,贸易战看似是两国之间的较量,但实际上,它的冲击波早已席卷全球,影响无数企业和普通人的生活。
加征关税看似是保护本国产业的利器,实则是一把伤人也伤己的双刃剑。
日内瓦会谈达成的协议虽然暂时缓解了紧张局势,但根本矛盾并未完全消除,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注定是条死胡同。
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只有通过平等对话和互利合作,才能找到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毕竟,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共赢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