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描绘了一个无边界的未来:技术将打破地理、文化和制度壁垒,企业将超越国界配置资源,实现效率最大化。二十年过去,现实却向相反方向急转——关税壁垒如柏林墙般升起,供应链从效率至上转向安全优先,区域化浪潮吞噬着全球化理想,先进技术沦为地缘政治的筹码。 当经济齿轮与政治机器碰撞,供应链成为最脆弱的断裂点。世界秩序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如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里欧警告的那样,对企业家而言,“合作不再是选项,而是生存的氧气”。
看看你口袋里的智能手机,或许能更直观地理解这个悖论。当乔布斯在2007年发布首代iPhone时全美排队疯抢,3 天销量 27 万台,499美元的价格被黄牛一度炒到 1000 美元,相当于美国家庭月收入的四分之一——一件奢侈品。如今,iPhone SE仅售399美元,占美国家庭月收入中位数的5.6%。这场价格革命背后,是一曲由28个国家和地区、1085座工厂共同演奏的供应链赋格曲。在第二届链博会上,苹果公司携手四家中国供应商亮相,揭示了这个奇迹的密码:领益智造提供数千种精密模组,使iPhone内部空间利用率提升23%;裕同科技的环保包装让物流成本降低15%;水晶光电的四重反射棱镜技术,通过集成薄膜、光刻等五道工序,实现了iPhone Pro的5倍光学变焦;歌尔股份则在15年合作中,将声学传感器成本压缩了67%。 “没有中国的合作伙伴,苹果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功。”当蒂姆·库克在链博会上说出这句话时,他陈述的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商业现实——苹果在华供应商数量占其全球供应链的47.9%,创历史新高。
汽车产业的故事更加戏剧化。1954年,当雪佛兰Bel Air驶离密歇根弗林特工厂时,尽管螺栓的镍来自加拿大,轮胎橡胶采自马来西亚,“美国制造”的标签依然理直气壮。七十年后的今天,福特引以为傲的“最美国”皮卡F-150,实则是一场全球协作:锂电池原料穿越智利盐湖和刚果钴矿,韩国LG新能源的电池管理系统掌控着续航里程,墨西哥蒙特雷工厂的工人缝制真皮座椅,德国博世的芯片计算着每一次刹车力度。美国汽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现代汽车平均包含3万个零部件,涉及18个国家的供应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链博会的意义愈发凸显。 链博会是世界第一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呼应了全球企业对于合作的共识。第三届链博会举办的时间从深秋改到了盛夏,筹备周期虽短了一半,会议的关注度则如夏日天气一样火热。据组委会数据,涉及7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650多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将参展本届链博会, 参与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含美量”均有提升:境外参展商占比从上一届的32%提升至35%,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占比超65%,美国参展商继续位列境外参展商数量之首,美国参展商数量比上届增长15%,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首次参展。
正如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于健龙所言, 链博会的“链”,不是脱钩断链的“链”,而是链接世界、共创未来的“链”。当政治的寒流席卷全球贸易,企业用脚投票的选择或许是最诚实的答案——他们来到北京,不是为了告别,而是为了更紧密地握手。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链博会传递的信息再清晰不过:合作的成本或许很高,但不合作的代价更加昂贵。全球供应链的未来,不在于切割,而在于韧性;不在于对抗,而在于共生。(环球网评论员朱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