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2025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正式出炉。据央行披露,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7.9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7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77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25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55万亿元。
据wind数据统计,上半年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值创下近十年同期最高纪录;其中,5月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单月增加1.18万亿元,同样创下近十年同期最高纪录。分析指出,随着二季度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居民以及部分企业可能将活期存款进一步转向基金、理财等,直接推动了非银存款的增长。
非银存款半年增加值创近十年新高
居民存款“搬家”至理财、基金等
非银金融机构存款一般包括证券、信托、 理财、基金等非银机构存放在银行的存款。近年来,存款利率接连下调,居民存款“搬家”成为了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2024年来,随着债市持续走强,以配置债券为主的固收类理财产品和债券型基金收益水涨船高,持续吸引资金流入,成为了理财、基金市场最重要的增长极。银行理财登记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末,理财市场规模较上一年末增加1.43万亿元至29.95万亿元;据wind数据,2024年债券型基金增加1.6万亿元。
央行披露的数据也体现了存款“搬家”效应。据wind数据,2024年前11个月,非银金融机构存款累计增加5.76万亿元,较上一年多增3.59亿元。2024年12月,由于监管进一步减少资金空转行为,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存款利率下调,叠加年末资金“回表”银行体系等,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当月减少3.17万元。最终,2024年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59万亿元,依旧显著高于2023年的1.64万亿元。
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年度累计增加值。(数据来源:wind)
进入2025年,非银同业存款整顿效应持续,1月非银存款继续减少1.11万亿元。
二季度,美国加征关税引发全球市场动荡,外部不确定性增加,国内降息预期重新升温,债市经历了一季度快速调整后震荡回升,固收类理财产品等收益回暖;另一方面,5月央行降息落地,六大国有行率先开启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1年期存款利率均跌破1%,据普益标准数据,上半年理财产品以2.65%平均年化收益率形成明显优势,再次吸引财富“搬家”。
据央行数据,5月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19万元,创下近十年同期最高纪录。与之相应,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理财市场规模已经至30.97万亿元,半年增加1.3万亿元。
股债现“跷跷板”效应
债市资金或向股市腾挪
虽然二季度央行新一轮货币宽松推动债市回升,占据理财市场主导地位的固收类产品收益回暖,推动理财市规模突破30万亿元,但市场开始关注债市交易“拥挤”问题,多家机构对债市后市上涨空间预期保守。
以十年期国债期货为例,虽然二季度回升,但也仅是回到了年初的位置。去年年底,机构在“适度宽松”的政策定调下出现“抢跑”,债市透支了降息预期,5月央行宣布降息后,债市反而出现“利好兑现”的走势。
十年期国债期货走势。(数据来源:wind)
长城期货7月14日发布的研报中指出,去年底机构抢配和关税扰动都只是债市定价辅变量,由此产生的提前交易(所谓抢跑)最终会被阶段性降息落地所修正(会根据实际降息幅度)。
“今年债券市场已呈现极致内卷化的特征,行情全看央行,上半年是如此,下半年也是如此。 ”上述研报提到。
去年来,对于债市持续上行,央行曾多次提醒债券市场关注长期利率风险;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还指出,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存在出借账户和利益输送等国债交易违规行为。7月14日,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曹媛媛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小银行基于自身资产配置的考虑,选择适当增持债券、增加安全资产配置、平滑经营利润波动,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是合理的。
“但中小银行的债券投资也需要保持合理的度,要把握好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的平衡,对于个别债券投资较为激进的金融机构,应该关注债券面临的利率和信用风险。”曹媛媛强调。她还称,人民银行将持续加强市场监测,及时将监测到的高风险机构的信息共享给机构监管部门,关注资本充足率以及市场风险;同时,人民银行将持续加强市场建设,不断丰富利率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切实防范金融市场风险。
下半年,市场关注央行是否会再次降息带动债市向上突破。多家机构认为,下半年国内的降息节奏可能与美联储降息的节奏共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在国新办7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关注评估前期已实施政策的传导情况和实际效果,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
“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下半年重启降息”,邹澜提到,近期美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物价水平仍然高于美联储的目标水平,关税政策进一步增加了美国通胀走势的不确定性,影响美联储降息节奏。
另一方面,上半年在稳股市政策基调下,同花顺全A指数上涨16%,主要投股票的权益类基金收益优势更加突出。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主动权益型基金(不含QDII)收益中位数为4.82%,被动权益型基金(不含QDII)收益中位数为2.96%。
5月以来,A股和债市呈现出明显的“跷跷板”效应,以上证指数为代表已经创新年内新高。有机构甚至已经喊出了“牛市”口号,华创证券分析师姚佩7月发布研报认为“新高确认牛市全面启动”,申万宏源近日发布的研报同样提到,市场已演绎出“牛市氛围”,招商证券策略团队表示,A 股有望进入牛市第二阶段。
华泰证券固收团队分析,股市、债市“跷跷板”效应对债市不利,当前股市虽然没有业绩驱动,但政策友好度高、场外资金成本低,建议“抛弃 熊市思维”;其表示,今年股市回报虽然还有限,但回报率明显转正且波动率降低,从资产配置的角度看,有助于资金从存款向债市再向股市腾挪。
在此背景下,多家理财公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提到,向权益市场求解,通过增加权益、衍生品等多种配置增厚理财收益。信银理财表示,理财公司普遍加大“固收+”产品布局,通过配置可转债、公募REITs、权益资产等,在相对稳健的底仓基础上增厚收益。
招银理财建议,巧用多资产、多策略配置,以固收类资产打底,权益资产加持的方式灵活选择ETF轮动策略、利率量化策略、定增量化策略等创新多元策略,降低组合整体风险,提升收益空间。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黄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