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曾计划对中国制造的起重机加征100%关税,但这一举措遭到美国港口行业的强烈反对。美国港口业者质疑:在中国制造已经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为什么美国还要在一条远远落后十年的竞争轨道上给自己设限,断送发展机遇?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多家美国港口运营商正急忙向特朗普政府施压,请求推迟对中国产起重机加征关税的提案。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如果这一新关税付诸实施,港口的设备更新将面临数千万美元的额外费用,这些成本最终可能还是需要由美国自己承担。
此次关税风波始于今年5月。当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举行了一场气氛紧张的听证会,讨论是否对从中国进口的岸桥起重机加征100%关税,以及对其他类型的装卸设备实施20%至100%不等的惩罚性关税。尽管行业代表提出了诸多合理的反对意见,相关政府小组却毫不妥协,决定继续推进这项颇具争议的政策。
美国对中国制造的起重机心生忌惮,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目前,美国大部分港口使用的岸桥起重机中,约有八成来自中国制造,其中振华重工(ZPMC)产品更占据绝对市场份额。这些中国起重机能够在美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靠的并不是所谓的不公平竞争,而是显著的性价比优势。例如,一台中国制造的起重机售价大约为1500万美元,远低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价格,便宜了数百万美元。
更为关键的是,全球范围内,能够提供这类大型港口设备的企业并不多,除了中国的几家龙头企业,芬兰和德国的个别厂商也能提供相关产品。然而,这些欧洲厂商的产能根本无法满足美国庞大的需求。
眼下,港口业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美国港务局协会的主席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美国本土根本没有岸桥起重机制造商,而全球也只有三家公司能够生产符合要求的设备。他们恳求政府至少对2024年底前已经下单的起重机给予关税豁免,并建议将新订单的关税征收延迟三年。美国海港雇主协会的主席更是频繁访问白宫,希望争取更多时间为港口寻找到替代供应商。
这些业内领袖的焦虑并非没有道理,他们指出,要想在美国重新建立起重机生产能力,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而且欧洲厂商短期内也无法大幅扩张产能。更让人感到讽刺的是,特朗普政府计划加征的新关税,还将与拜登政府已经实施的25%关税叠加生效。这样的双重关税政策,势必加剧美国港口供应链的脆弱性,进一步带来不小的风险。
特朗普政府的这一“头痛医脚”的做法,实际上并非能振兴美国制造业,反而可能使美国港口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深究背后的原因,美国对中国制造业的“打压”早已是层出不穷。除了对起重机采取关税政策,美国还对中国制造的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用,企图通过行政手段重振本国的造船业。
这一新规计划分阶段实施,既针对中国建造和拥有的船舶,也会波及到那些使用中国船舶的海运公司。三年后,美国政府还计划对外国建造的船舶进行限制,尤其是涉及液化天然气运输的船只。表面上这些措施看似强有力,但其实暴露了美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严重短板。
显然,这些做法的背后意图就是打击中国的造船业,试图通过经济手段遏制中国相关产业的崛起,维护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霸权地位。然而,这种短视且过于强硬的政策,实际上是在自我限制,严重损害了美国的长远利益。
美国政府的算盘打得响亮,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市场规律: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不是靠不公平的竞争,而是依靠多年来技术的积累、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持续的市场拓展。中国企业之所以能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先,正是因为持续的研发投入、严格的质量管控和一贯的服务优化。而如今,美国政府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扭转市场的选择,无疑是在“痴人说梦”。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一系列保护主义政策的副作用已经逐步显现。港口设备的升级滞后,将直接影响美国港口的运营效率与竞争力。全球航运网络是一个精密的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的阻滞都会产生连锁反应。物流成本的增加,可能削弱美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影响到美国整体的贸易表现。最终,支付这笔账单的,将是美国普通消费者。
国际社会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也愈加不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美国将自身产业的衰退归咎于中国,既不公平,也缺乏远见。事实上,中国造船业和重型装备制造业的进步,已为全球贸易和供应链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这种“自己不行,也不让别人好过”的做法,无疑正在破坏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信任。
面对美国的打压,中国的应对措施显得从容不迫。中国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服务质量。与其进行无谓的口水战,不如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来打破贸易壁垒。这一策略,无疑更具实效,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最终的竞争力还是取决于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