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酒业协会
当地时间7月10日下午,世界烈酒联盟(WSA)与中国酒业代表团座谈会在日内瓦举行。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应邀出席会议并作演讲,与世界各国酒业代表分享了中国酒类行业近期的产业发展情况、面临的挑战以及面对未来的思考。演讲内容摘编如下: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尽管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稳中向好,但仍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酒类产业进入新一轮消费结构转型和分化期、存量竞争的深度调整期,形成“三期叠加”的局面。产能增长与需求放缓,消费动能不足与价格下行,消费场景弱化与产业增长压力。
从总体情况看,中国酒业依然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形势。白酒一直是中国酒类市场的主角。但是,存在矛盾也最多,市场下行的压力较大,量价转化最为明显;啤酒产业整体比较稳健,产量保持稳定,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增长,呈上升趋势;葡萄酒整体市场需求不足,进口葡萄酒冲击持续。国产葡萄酒步履维艰,期待政策突破、价值重塑、自身变革;黄酒产区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头部企业持续提升市场营销、科技创新、文化加持、市场拓展力度,黄酒正在走出困境;其他酒种创新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其中露酒持续振兴之中,表现良好;国产威士忌投入加大,不容小视;小众酒类产品创新、多元发展的态势值得关注。
从经济大环境来看,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协会对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合理增长的理性思考,基于酒业当前,更需要深度理解理性增长的内涵,不要盲目追求增长,尤其是连续的高增长。
展望未来,在宏观经济周期和产业分化的多重因素叠加下,酿酒产业从过去的放量增长逐步转向结构增长,从粗放向精细、由数量向质量、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由需求驱动转向供给驱动,虽然受到大环境影响,酒类增长动能不足,但酒产业在升级和消费方面依然表现良好。
中国酒类产业呈现以下特点:
一、以国内市场为主导。从消费量来看,啤酒和白酒占总消费量的93%,葡萄酒、黄酒、露酒、其他酒(包括进口酒)占7%。细分市场中,除葡萄酒国产与进口呈对立之势之外,其他品类以国产酒为主。由于中国酒类消费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导,因此,近期的国际贸易战对中国酒类市场影响较小。
二、酒类消费多元扩容。流通市场规模近2万亿,但行业集中度低,90%为小微终端。
三、市场竞争加剧:年轻群体推动啤酒、威士忌崛起,白酒消费量则呈现下降趋势,存量甚至缩量竞争下,白酒向海外市场拓展的集体意识觉醒。
四、产能过剩与库存增压:陈年酒市场受影响最大,高端酒价格倒挂,指标增长成为控量难点。
五、线上线下博弈:电商低价冲击传统渠道,假冒产品扰乱市场。
六、理性消费主导:酒类消费进入了三理性时代:饮酒量理性、价格选择理性、风格特色喜好理性。高端酒价格下行,低端酒品质升级。
七、增量转向存量竞争:全球酒类市场饱和,消费端从需求驱动转向供给驱动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蓬勃的经济活力,为全球酒业提供了最佳市场,这也是国际酒业巨头和各大主要生产国看好并积极拓展中国为主的亚太新型市场的原因所在。
总而言之,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迭代,消费理性,场景变革,情绪共鸣,需求多元,渠道变迁,存量竞争等诸多因素影响,高速增长所遗留种种矛盾,尤其从消费端,从需求驱动转向供给驱动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2025年必将成为酒类产业重塑自我的分水岭,面对现实敢于调整,重新思考战略,定位发展,主动分化,开创新领域,方向明确,行则必达。
站在2025中国酒业战略转型的时代节点上,以理性思维和冷静判断,通过提高质量代替盲目扩张;依靠对传统酿造技艺的坚守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不断优化酿造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坚持生态酿造、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有机结合,创造中国特色的酒业新文化,实现“以品质为前提、以文化为基础、以创造力为核心”的3.0创意新时代。
展望未来,政策支持、管理规范,将为酒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推动中国酒业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产区建设、产区表达、产城融合将成为中国酒业发展的坚实堡垒;积极拓展市场渠道,拥抱新兴消费模式和需求,科技的力量将为酒业注入新的活力,满足不同消费者对美酒的期待;加快出海步伐、加速国际化进程,向全球展示中国酒文化独特魅力;深入挖掘美酒文化内涵,让传统酒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让美酒成为连接心灵和情感的温馨纽带,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
酒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缩影,是跨越国界、连接民心的重要纽带。全球酒业携手共进,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世界酒业繁荣贡献东方智慧与西方经验的伟大实践。希望能以此行为新起点,打破地域界限、突破文化隔阂,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全球酒业命运共同体。
上一篇:玉渊谭天丨国际贸易格局,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