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审阅人员和品鉴读者:本文是经过严格查阅相关权威文献和资料。 全文数据有据可依,可供查证。
你有没有发现,俄罗斯缓过劲儿来之后,转头就对中国下手了?
我第一次看到那个弹性关税政策,脑子直接卡了三秒。不是因为政策有多复杂,而是这个时间点、这个力度,实在让人不好不多想。2025年才刚开年,中俄贸易额就同比下降了6.6%。尤其是汽车和能源这两个压舱石,双双滑坡,说不急是不可能的。
我查了下,问题出在俄罗斯那边的出口政策。俄方宣布对大部分商品施加弹性出口关税,税率和卢布挂钩。这话听着耳熟,其实和去年乌克兰局势激化时的那套稳汇率打法如出一辙。但这次不同,以前中俄之间还算有默契,这次没打招呼,俄罗斯就直接把化肥这种重要物资的出口税提到10%,算不算变脸,你自己判断。
石油、天然气是暂时没进清单,但影响已经显现出来了。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2431万吨,同比直接砍掉了14.7%。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原油不是大白菜,能砍掉这么多,说明不只是采购量问题,而是战略态度变了。
那俄罗斯为啥突然这么搞?说白了,就是他们自己也扛不住了。卢布贬值厉害,通胀压力往上涨,央行只能把基准利率拉到13%。这一操作就像闸门紧闭,把出口压住、内部供给兜住,试图稳一稳物价和汇率。但代价也不是没有,最直接的受害者之一就是中国。
尤其是中国车企这条路,之前不少品牌通过平行出口的方式,把新能源车大量销往俄罗斯市场。现在俄罗斯收口封关,硬生生把这条出口通道堵死了。几个朋友做汽车配件出口的,说已经开始转头中亚市场,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成了新出口地,但能不能弥补俄罗斯那块缺口,谁也没底。中国这边的动作其实也不慢。
2025年4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807万吨,占当月进口总量的16.8%,同比少了12.9%。这个数字不是偶然。一方面,中国本来就在推进节能减碳;另一方面,俄罗斯这一手操作等于是逼中国加快调整采购结构。
我后来想通了一点:不是中国突然对抗,而是现实逼着你不得不算账。谁在关键时刻拎不清,谁就得先吃亏。
不仅是能源,中国对俄罗斯的煤炭政策也不再让利。俄罗斯想让中方降低煤炭关税,中方不松口。因为中国自己的煤炭产量占了全球一半以上,一旦放开进口、搞低价倾销,国内煤企会直接被打懵。
这一来一回,看着是贸易摩擦,其实背后是利益博弈。也不是所有事都僵着。农业和科技这两块,中俄还在继续互动。2025年5月刚搞完寒地智慧农业研讨会,两国在黑土地保护、种子育种上都想试试共建跨境科技走廊的玩法。再加上俄罗斯工程院中国总部落地,搞航空、新材料的技术合作。中俄没完全翻脸,但彼此开始拎得清了。
可越是这种看着合作的表象,越得留心背后的水位线在慢慢下降。我找了下商务部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中俄贸易额下降6.8%,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这种趋势跟去年底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变化有关系。美国那边开始玩选择性放松,俄方反而看到了缓解压力的新窗口。一旦俄罗斯从美欧市场获得喘息空间,它对中方市场的依赖自然就会下降。这个节点上,中国再想用大市场绑定俄罗斯,已经没那么简单了。
我们也别指望所有国家都能雪中送炭识大体。现实里更常见的,是一边合作、一边较劲。中俄现在就是这种状态。看起来还有农业、科技的对话,实则在能源、汽车这些实打实的领域里开始设防。
有人说这是正常的贸易摩擦。但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一场没有宣布的再平衡谈判。
中国要稳住内需、稳住出口路径,就得重新调整和俄罗斯的利益分配方式。俄罗斯想稳住汇率、压住通胀,就得靠出口政策做文章。两国目标不同,靠默契维系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中俄现在像是坐在同一条桌子上,但碗筷已经换了,分量也开始重新算。
下一个问题是:我们准备好长期和俄罗斯谈判式合作了吗?这一局,不是靠一句友谊万岁就能熬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