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6月27日发布消息,王毅将于6月30日至7月6日访问欧盟总部及德法。此时美欧博弈升级,马克龙强硬表态,局势看点颇多。
贸易(资料图)
大西洋两岸关税壁垒即将竖起。美国政府已确定7月9日为对欧盟商品实施“基准关税”的关键节点,这一举措将打破美欧间维持多年的贸易默契。作为回应,欧盟委员会早有部署,总额高达1160亿欧元的反制性关税清单蓄势待发。这场关税风暴一旦形成,涉及汽车、农产品等多个核心产业,美欧经济关系将面临自WTO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欧盟内部在应对策略上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汽车产业对美出口依赖度极高。为保住大众、宝马等车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柏林决策层倾向通过简化谈判流程,寻求关键产业关税豁免,避免贸易战波及本土经济命脉。而法国的战略视角则截然不同,巴黎方面认为,单纯的妥协无法换来长期安全,坚持以强硬姿态回击美国,拒绝任何可能损害欧洲战略自主性的不对等协议。 马克龙的强硬立场有着深层战略考量。相较于德国,法国农业与航空产业在全球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受美国关税冲击相对有限。
马克龙(资料图)
这位法国总统更关注欧洲大陆的长远利益,试图借此机会重塑欧盟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在马克龙的构想中,欧洲唯有摆脱对美国的过度依赖,构建独立的贸易与安全体系,才能在未来多极化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 王毅此访恰逢美欧关系胶着时刻。欧盟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与国际力量,其战略走向直接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美国持续推行“美国优先”政策,试图将欧洲纳入遏制中国的战略框架。在此背景下,中方高层访问意在强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欧盟接纳“不针对第三方、不结盟、不意识形态化”的“三不原则”,防止欧洲彻底倒向单边主义阵营。
中欧合作具备深厚的现实基础与广阔前景。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9000亿欧元,涵盖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合作项目持续落地。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议题上,中欧拥有诸多共同利益。加强对话协作,既能帮助双方抵御外部经济风险,也有助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稳定力量。 美欧关税争端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层矛盾。王毅即将开启的欧洲之行,既是对当前复杂国际形势的积极回应,也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实践。
马克龙(资料图)
未来一段时间,中欧能否把握机遇深化合作,美欧又将如何化解分歧,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