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福克斯新闻主持人试图诱导特朗普指责中国"敌对行为"时,这位素来口无遮拦的总统却罕见地为中国说起“好话”。
6月29日播出的专访中,当福克斯主持人试图诱导他指责中国"敌对行为"时,特朗普没有顺势发难,不仅强调与中国"相处融洽",更反将一军指出美国同样采取过对抗行动,反而罕见承认"美国也对中国采取了很多敌对行动",让主持人都一时语塞。
特朗普为啥突然口风突变?一方面是他要访华了,抵达北京前要是出现一些“反华”舆论对谁都不好。
另一方面,就是美国设下的关税大限将至,特朗普又表示不会延长期限,换言之他已经抡起大棒准备砸到盟友头上,但中国是个例外,特朗普并不想将刚刚拿到手的稀土给“吐出来”,更不想让持续数月的谈判努力付诸东流。
时间拨回4月,美国政府宣布对欧盟、日本等经济体暂停加征钢铝关税90天。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份"豁免名单"里并没有中国。
因为直到5月12日日内瓦会谈后,中美才达成相互暂停24%关税的协议,且暂停期从签约日算起,要到8月才到期。这种特殊安排使得中国成为当前全球贸易战中唯一获得"双向休战"待遇的经济体。
同时,特朗普明确表示不会延长7月9日的关税暂停期,威胁要对"不友好国家"征收25%-50%的惩罚性关税,但却不曾提及中国。
美方6月初还承诺对"真诚谈判"伙伴延长豁免,到月底却改口称"可能随时加税"。这种摇摆极有可能是因为,特朗普心心念念的"大而美法案"终于在参议院通过了,接下来就要等7月4日在国会通过,并送交特朗普签署。
而法案中减税条款造成的财政窟窿,正需要关税收入来填补,所以他现在要拿欧盟日本开刀。若受阻,则可能迫使美国延长关税暂停。
而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例外,根本在于中美暂停关税是双向机制。美国暂停24%对华关税的同时,中国也暂停了等比例报复性关税。
这种相互制衡使得特朗普在8月决策时必须三思,若执意加税,不仅会招致中方对等反制,更将加剧美国已处高位的通胀压力。
环球网消息,现在美国企业界已不堪重负。据美国商会数据,若中美关税战升级,每个美国家庭年支出将大幅增加。更关键的是,美国大豆、汽车等关键州选票产业都深度依赖中国市场。
美方好不容易和中方达成协议,若此时再度翻脸,最受损了就是特朗普的基本盘了,即便是为了这个,特朗普都不敢对中国轻举妄动。
可见中方一次次的对等反制成功让美国心生忌惮,而中方手握的筹码更令特朗普投鼠忌器。
可以发现,特朗普的对华策略表现出明显的"双轨制",在科技封锁、军事部署等领域持续加压的同时,在经贸层面却保持相对克制。
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实则暗含清晰的利益计算:在具有绝对优势的领域全力施压,在相互依赖度高的领域寻求妥协。关税作为典型的"双刃剑",自然成为策略调整的首选工具。
不过,这种特殊待遇能否持续仍存变数。随着中期选举临近,美国内已经出现批评政府对华软弱的声音,可见特朗普面临对华鹰派的压力与日俱增。
回头来看,中国获得的"例外地位"实质反映了全球经济权力的重新洗牌。当美国能对欧盟征收25%汽车关税而不遭实质性报复时,却不得不与中国保持关税休战,这种反差本身就是美国霸权不得不向多极化妥协。
接下来有两件事将决定这场博弈的走向:其一是7月4日前"大而美法案"的进展,这关系到特朗普是否有底气在7月9日对盟友举起关税大棒。
其二是中美高级别磋商成果,这将检验"特殊暂停机制"能否延续。若中美能就延长关税暂停达成共识,全球市场或迎来短暂喘息,若谈判破裂,则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但无论如何,中国作为特朗普关税战中的"例外存在",这个事实本身已说明了很多问题。在现实利益面前,即便是最善变的政客,也不得不收敛起表演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