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以来,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潮持续升温,成为资本市场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众多内地企业,尤其是A 股上市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香港资本市场,掀起了一股“南下” 上市的浪潮。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成因,对资本市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热潮涌动: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现状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 家A 股公司递交了港股招股书。5 月20 日,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成功登陆港交所,完成“A+H” 两地上市,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其港股申购额近2500 亿港元,超购倍数达9.8 倍。仅3 日后,创新药巨头恒瑞医药紧随其后,于5 月23 日正式敲锣港交所,实现“A+H” 两地上市。赤峰黄金、钧达股份等企业也已成功在港挂牌,跨境电商龙头吉宏股份也定于5 月27 日在港交所敲锣。此外,海天味业、三花智控等行业领军企业的赴港计划备受瞩目,北交所公司康乐卫士等5 家企业已获证监会备案。与2024 年同期仅有两家企业推进赴港进程相比,今年的热潮可谓来势汹汹。
从行业分布来看,新能源、医药生物与高端制造成为这波热潮的主力军。宁德时代、晶澳科技代表新能源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恒瑞医药、百利天恒凸显医药行业创新实力;三一重工、三花智控则展现高端制造的技术优势。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企业参与度显著提升,和辉光电、峰岹科技等3 家科创企业明确赴港计划,预示着科技力量正在重塑港股市场格局。
政策东风:推动企业赴港的强劲动力
政策支持是推动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热潮的重要因素。中国证监会在2024 年4 月发布“五项措施”,明确表达了对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的支持态度。港交所也积极响应,推出“科企专线”,为符合条件的A 股公司开辟了快速审核通道。在“科企专线” 的规则下,证监会及联交所分别仅发出一轮监管意见,并在30 个营业日内完成审批。宁德时代从递表到上市仅耗时3 个月,较传统流程大幅缩短近50%。此外,“科企专线” 允许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请,有效避免了核心技术过早暴露,为科创企业提供了更为友好的上市环境。
除了上市审核流程的优化,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一系列政策出台鼓励民营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规模扩张与业务升级。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增加对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在股权融资方面,监管部门推进外汇领域开放,或将适时上调科技型企业便利化融资额度,助力科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便利跨国公司境内外成员企业间的资金调配与管理。同时,“优化境外上市备案制度”“完善境内外上市联动机制”“继续推动资本市场‘惠港5 条’落实落地” 等监管政策的实施,为内地企业境外上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其提供更透明、高效的监管环境。
市场引力:港股市场的独特魅力
广阔的融资渠道与多元投资者结构
港股市场对国际资本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能够帮助内地企业接触到更为广泛的海外投资者群体,拓宽融资来源。对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资金需求旺盛的行业,如光伏、锂电等产业链的头部企业,港股市场的这一优势尤为关键。这些企业需要大规模投入研发、进行生产扩建,港股市场能够为其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支持,提升资金规模和效率。同时,港股市场多元化的投资者结构,包括大量国际投资者,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市场关注度,有助于企业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灵活的上市机制与较高的上市效率
相较于A 股市场,港股市场相对灵活的机制和较快的上市节奏成为吸引内地企业的重要因素。2024 年A 股IPO 数量和融资额出现显著下滑,审核趋严、排队时间拉长,让不少企业面临较大的上市压力。而港股市场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快捷的上市途径,对于已经在A 股上市的头部企业来说,通过H 股增发不仅能快速募集资金,还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化形象。
估值体系与行业偏好的优势
港股市场的估值体系和行业偏好也对内地企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随着全球对新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这类高成长性、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往往能给予更匹配的估值。以新能源领域为例,光伏、锂电等行业在港股市场更容易获得合理的市场定价,这对于希望获得公正估值的A 股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此外,进入2025 年,港股市场走势亮眼,二级市场的强劲活力也吸引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截至目前,恒生指数累计上涨14.37%,恒生科技指数更是飙升23.89%。科技板块尤为突出,阿里巴巴股价累计涨幅高达55.10%,小米集团也实现了46.52% 的显著增长。相比之下,A 股市场表现相对平淡,上证指数年初至今微跌0.82%,深证成指仅上涨2.54%,沪深300 指数则下滑1.26%。良好的市场表现增强了企业在港股上市的信心。
企业战略:国际化布局与自身发展需求
从企业自身战略布局来看,头部企业赴港上市往往伴随着国际化发展的需求。通过香港这个国际化的金融窗口,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对接全球产业链、吸引海外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为未来的跨国经营奠定坚实基础。宁德时代募资用于匈牙利项目,三一重工深化海外市场渠道,都是企业借助港股平台实现国际化战略的具体体现。
部分内地企业受制于A 股市场融资环境收紧、再融资与债券发行活跃度走低的现状,将赴港上市视为突破资金瓶颈、实现业务扩张的关键路径。在A 股再融资收紧的情况下(2024 年再融资额同比降70%),港股灵活的配售、供股机制成为企业补充资金的重要选择。连锁餐饮品牌老乡鸡在A股上市进程受阻后,果断转向港股市场,为企业规模化发展筹措资金。
此外,赴港上市不仅是企业的融资选择,更是推动自身变革的重要契机。通过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企业能够引入前沿管理经验、先进技术理念,全面提升治理效能与运营水平,加速转型升级步伐。依托港股平台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可深度融入国际市场,拓展业务合作网络,优化全球资源配置,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涟漪效应:对资本市场的深远影响
对港股市场的影响
内地企业的大量涌入为港股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优质资产。一方面,丰富了港股市场的行业结构和投资标的,使港股市场的产业版图更加多元,尤其是新能源、医药生物、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增强了港股市场对不同类型投资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的上市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宁德时代等企业上市时的巨额申购资金,充分显示了内地企业对港股市场资金的集聚效应。此外,内地企业的上市也促使港交所不断优化自身的制度和服务,以更好地适应企业上市和发展的需求,提升港交所的国际竞争力。
对A 股市场的影响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分流A 股市场的部分优质资源,但从长远来看,也有助于A 股市场的改革和完善。一方面,促使A 股市场进一步优化上市制度、提升审核效率、改善市场环境,以增强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形成与港股市场良性竞争的格局。另一方面,对于已在A 股上市又赴港上市的企业,实现“A+H” 两地上市后,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对A 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治理起到示范作用。然而,短期内也可能存在一些挑战,若港股股价长期低于A 股,股东可能通过“买入港股、卖出A 股” 进行套利,加剧A 股市场的波动。
对两地资本市场联动的影响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热潮将进一步加深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A+H” 两地上市,两地市场在信息披露、监管合作、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紧密。沪深港通等互联互通机制也将随着企业上市数量的增加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促进两地资金的双向流动更加顺畅,逐步构建“同股同权同价” 的格局,推动中国资本市场整体向更高水平的国际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