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行圈子,作者:投行君。
近日,香港廉政公署代号“战鼓”的执法行动,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香港乃至全球商界掀起惊涛骇浪。李嘉诚家族,再次陷入舆论漩涡之中。
香港廉政公署一纸通报撕开了李嘉诚的遮羞布,并毫不留情的将李嘉诚旗下长实集团推上风口浪尖。观塘安达臣道“港人首置盘”项目因钢筋工程偷工减料、分包商行贿监管人员被查处,10名涉案人员被捕。这座以“帮助港人首次置业”为卖点的民生项目,没想到沦为贪腐与质量隐患的温床、
此次被调查的楼盘,是备受香港本地居民关注的“港人首置盘”项目。这本是香港政府为解决市民住房问题、促进社会稳定而推出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旨在让更多的香港年轻人能够实现拥有自己住房的梦想。长实集团在2020年以49.5亿港元投得这块地皮,计划兴建6座大厦,提供2926个住宅单位,其中1000个单位将以市价八折出售给符合资格的香港居民。这本是一件造福社会的好事,却因为偷工减料问题沦为一场闹剧。
廉政公署的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原来,该项目的钢筋工程存在严重的偷工减料、行贿受贿及文件造假等问题。钢筋数量不足、位置偏移、配置与图则严重不符,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到了居民的生命安全。为了多赚一点钱,分判商竟然向工程监督人员行贿,而那些本应坚守职责的监督人员,也因为金钱的诱惑,放弃了原则,对工程质量问题视而不见,甚至还帮忙伪造文件,企图蒙混过关。
在这场丑陋的交易中,廉署直接拘捕了10个人,涵盖了总承建商的员工、分判商的经营者,还有工程顾问公司的监督人员。这些人,从执行到监督,再到指导,构成了一个紧密的利益链条,他们的贪婪和腐败,让这座本应承载着无数人希望的楼盘,变成了一座随时可能倒塌的危楼。
毫无诚意的回应
消息一出,迅速霸榜香港新闻圈的头条。长实集团作为香港地产界的龙头企业,竟然在如此重要的民生项目上偷工减料,这让公众如何能接受?
多年来,李嘉诚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出色的经营手段,积累了巨额财富,也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然而,此次事件的发生,无疑让他的形象大打折扣。人们开始质疑,那个曾经以诚信为本、致力于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李嘉诚,如今为何会纵容这样的事情发生?
长实集团在事件曝光后,迅速发表声明,表示“高度关注案件,支持廉署行动”,并强调项目整体结构无即时安全风险,但将严格跟进整改要求。然而,这样的声明并没有平息公众的怒火。在公众看来,长实集团作为开发商,对分包商资质审查失职,监管流程形同虚设,危机公关又缺乏诚意,这些问题都让他们难以信服。
长实集团主席李泽钜在股东大会上的回应,更是让舆论批评声不断。面对工程质量问题,他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和解决方案,只是强调集团财务稳健,88%利润来自收租物业等经常性收入。当被追问监管责任时,他抛出的“小心驶得万年船”这样模糊的说辞,显然无法让公众满意。这不禁让人怀疑,长实集团在对待这一事件时,是否真的有诚意去解决问题,还是只是想敷衍了事,蒙混过关。
李嘉诚与香港政府的微妙博弈
一向精明谨慎的李嘉诚,为何会让旗下的长实集团陷入如此困境呢?这背后,或许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
近年来,李嘉诚的商业决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2013年开始,他逐步出售内地和香港的资产,将资金大量转移到海外。尤其是2025年3月,长和集团以228亿美元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这一交易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克里斯托瓦尔港与巴尔博亚港尤为敏感,这两个港口承担着中国对美贸易约30%的货物流通,且涉及“一带一路”在拉美的关键节点。交易公布后,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紧急启动反垄断审查,冻结了相关账户并叫停交易。这一事件,让李嘉诚的商业帝国面临巨大的政治和经济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实集团在香港本土的项目出现偷工减料问题,或许并非偶然。一方面,李嘉诚将大量精力和资金投向海外,可能导致对香港本土业务的关注和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他的一系列商业决策,也引发了香港社会的不满和质疑。香港政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住房问题,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而长实集团作为香港地产界的龙头企业,本应积极响应政府政策,为解决住房问题贡献力量。然而,此次事件的发生,无疑让香港政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也让李嘉诚与香港政府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一直以来,李嘉诚与香港政府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李嘉诚与香港政府的关系,曾一度香港媒体评论为“东方资本主义”的典范。上世纪90年代,他凭借港口、地产、基建等垄断性资产,与政府形成“发展主义同盟”——资本推动城市繁荣,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然而,这种默契在近年被打破。
国家安全红线下的资本越界。2025年初,长实集团拟将43个港口(含巴拿马运河关键节点)以228亿美元出售给美国贝莱德集团,遭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紧急叫停。这笔交易因威胁中国“一带一路”物流安全,被港澳办痛批“触碰主权安全红线”。李嘉诚“商业无国界”的逻辑,在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面前彻底失效,市值蒸发781亿港元成为“代价”。
民生议题的政治化转向。香港住房问题已成社会矛盾焦点,特区政府力推“首置盘”缓解民怨。但长实集团此次涉事项目暴露的质量问题,不仅损害市民利益,更让政府民生工程蒙上“官商勾结”阴影。廉政公署高调查处,既是对贪腐的零容忍,亦是对地产霸权的一次“敲打”——当资本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政府必须展现监管权威。
舆论场的剧烈反转。从“李超人”到“投机大王”,李嘉诚的公众形象剧烈反转。网友翻出其早年“报效国家”言论,对比近年“撤资内地”“捐赠新加坡医院”等行为,嘲讽其“伪爱国商人”。这种舆论转向,与“企业家社会责任”“共同富裕”的基调共振,迫使香港政商精英重新审视“在商言商”的边界。
不可否认,在香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香港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和就业机会。香港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他诸多政策支持和商业机会。然而,随着李嘉诚商业策略的转变,尤其是他大量抛售香港资产、转向海外投资的行为,让香港政府感到了不安。在香港面临经济转型和住房等社会问题的关键时刻,李嘉诚的这种做法,被一些人认为是“抛弃”香港。
而此次长实集团楼盘偷工减料事件的发生,更是让香港政府与李嘉诚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香港政府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必然会对这一事件进行严肃处理。而李嘉诚,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香港的商业布局和社会责任,思考如何修复与香港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
对于长实集团而言,此次事件不仅仅是一场公关危机,更是一次深刻的商业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长实集团需要认真反思自身在项目管理、质量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配合廉署的调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同时,也要加强与香港政府和公众的沟通,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李嘉诚,这位曾经的商业传奇人物,如今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李嘉诚的教训,为所有企业家敲响警钟红线意识:国家安全、民生福祉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任何“商业逻辑”均需让渡于国家利益;
长期主义:从“囤地套利”到“偷工减料”,短视逐利终将反噬品牌价值,唯有深耕产业、创造社会价值才能基业长青;
政商新生态:政府监管从“放任”转向“精准制衡”,企业需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从“利益攫取者”变为“价值共创者”。
回望李嘉诚的商业生涯,他曾以“黄台之瓜,何堪再摘”比喻香港困局,劝诫勿过度消耗社会信任。
如今,他的商业帝国却因内部管理混乱、质量隐患亲手“摘瓜”,这不仅是个人声誉的崩塌,更是资本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章。当监管利剑高悬、民意浪潮汹涌,唯有将社会责任植入商业基因,方能在新时代洪流中锚定航向。
最后用投行君写文常用的那句话收尾吧,“出来混,都是要还的。”
对李嘉诚,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