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同学股份”游戏,看股神的正直哲学
-
1998年佛罗里达大学的演讲中,巴菲特抛出一个灵魂拷问:“如果终身持有某位同学10%的股份,你会选谁?”答案无关智商、成绩或家世,而是正直、慷慨、利他的品格。
-
-
1998年,由16位诺奖得主、华尔街精英组成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破产,成为巴菲特口中“聪明人做蠢事”的经典案例。这群人平均智商超过160,管理资金规模超千亿美元,却因过度杠杆和贪婪,最终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
巴菲特指出:“他们为了赚不需要的钱,拿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冒险,这是愚蠢的。”
-
高智商的致命盲区:LTCM团队精通数学模型,却忽视了人性的贪婪与市场的不确定性。他们设计的套利策略假设市场波动率恒定,但在俄罗斯债务违约等黑天鹅事件中,模型全面失效。
-
正直的“免疫系统”作用:巴菲特多次强调,投资决策中“管理层品德”比财务报表更重要。若LTCM团队具备对风险的敬畏和对客户的诚信,或能避免灾难性后果。
-
-
-
巴菲特收购企业时,常仅凭财报和电话沟通即拍板,如180亿美元收购通用再保险时未踏足总部。这种“闪电决策”背后,是对“信任资产”的极致依赖
-
信任降低交易成本:伯克希尔旗下70多家子公司高度自治,源于巴菲特对管理层的绝对信任。例如,GEICO CEO托尼·奈斯利掌舵30年,公司市值从5亿美元增至900亿美元。
-
正直的经济价值:研究表明,诚信企业长期股东回报率比行业平均高2.5%。中国企业家段永平效仿此道,创立步步高系公司时坚持“本分文化”,OPPO、vivo因此穿越手机行业多次洗牌。
-
-
-
巴菲特在演讲中提出“10%同学股份”游戏,揭示正直、慷慨等品质的可塑性:“习惯的枷锁起初轻得难以察觉,到后来却重得无法挣脱。”
-
年轻时的品格投资:本杰明·格雷厄姆年轻时刻意模仿敬佩之人的行为,摒弃恶习,最终成为价值投资之父。
-
商业领袖的品格实践:董明珠在格力推行“零容忍腐败”,2012年因举报供应商行贿导致短期业绩下滑,但长期构建了家电行业最干净的供应链体系。
-
正直、谦逊、终身学习的品质,需在年轻时刻意养成。
-
-
-
在Web3炒作、量化交易盛行的当下,正直哲学显得尤为稀缺:
-
区块链的信任悖论:DeFi(去中心化金融)试图用代码取代信任,但2022年LUNA崩盘、FTX暴雷证明,缺乏道德约束的技术反而放大风险。
-
中国企业的“本分”觉醒:宁德时代曾因拒绝为抢订单而压缩研发周期,被质疑“保守”,但其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从2017年的17%升至2023年的37%。
-
-
巴菲特的忠告如暮鼓晨钟:最高级的长期主义,是让价值观成为护城河。
-
当下社会沉迷“捷径思维”,巴菲特却用25年实践验证:正直才是最高级的长期主义。从段永平“看了10遍”的推崇,到中国企业家对“本分”的信仰,正直哲学正在穿越周期,成为动荡时代的指南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