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再说说固收+。
很多人不理解为啥经常叨唠固收+,因为从长期收益角度看,股票>债券,固收+受限于权益部分仓位,预期收益率应该要低于股基,但是朋友们,在实操中,固收+很多时候能做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拿偏股基金和偏债基金来举例,截至5月9号收盘,固收+的代表作——偏债混合型基金,近3年、近5年、近10年平均收益都跑赢了偏股基金,只拉长到15年的时候,偏股基金才展现出来优势。
数据来源: choice ,截至 2025.5.9
但是,如果把投资者的体验考虑进去,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么对于那些不愿意承担太大波动,同时还想要在权益市场分一杯羹、愿意拉长期限的投资者来说,固收+确实是很合适的品种啊。
一、一只被我多次提到的固收+
我之前也写过,现在市面上固收+已经进化到3.0版本,策略丰富多样,而且整体表现也是越来越好,真的能满足大部分投资者需求。
但除了策略外,我也很重视做固收+基金经理是否对投资者有同理心,这一领域,盛震山应该是做的很好的基金经理之一。
盛震山是2019年去工银瑞信基金的,刚去的时候不是管理公募,是做了几年专户, 先后接触了包括保险、企业客户、银行理财子等各种类型的专业机构客户,属于“卖方”与“买方”的双重经理。
有专户经验的基金经理优势在于,他们能直接接触到客户,了解客户真实的需求,更加追求绝对收益。
所以无论在路演还是访谈中,盛震山大部分时间强调的都是:“希望给投资人更好的持有体验和获得感,尽可能的争取让客户在资产净值再次到达新的高度之前不用等待太久的时间。”
而且他有个务实的点很戳中我:
“大部分持有人并不专业。我们应该站在持有人的角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履行受托责任,不是传递投资经理个人的价值观,而是努力为投资者实现财产保值增值。”
当然,听其言而观其行,以盛震山管理的高波固收+----工银聚丰A(011532)为例。
这只基金是由盛震山、刘婷2023年1月13号接手,两位基金经理分别主要负责权益和债券投资部分。
截至1季度末,工银聚丰A近两年晨星同类排名第5/885,其中2023年和2024年的收益率分别为8.76%、11.95%。根据choice数据,基金自他们两位管理以来的最大回撤为-5.38%,不过在该次最大回撤之后的修复速度也比较快,仅为11天!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5.9
不错的业绩+回撤修复时间较快+波动较小,这类固收+,绝对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梦中情基”吧~
二、平台型基金公司或许更适合基金经理做固收+
我之前也多次写过盛震山,觉得他是被市场严重低估的基金经理。
作为有产业背景的基金经理,他相对来说更加务实,虽然是TMT研究出身,但是遭遇过2016年初的熔断后,他开始注重如何才能减少亏损,加强防御。
所以注意力从高估值的TMT转向相对低估值的金融和消费,后面借助工银瑞信这个平台,又把能力圈扩大供给瓶颈的上游资源行业,也更重视宏观和周期的变化。
现在他的投资框架有着很明显的逆向投资特征,他既不喜欢盲目追逐热点,也不会固守传统的价值洼地,而是以价值判断为投资核心,通过基本面研究、多维度的估值构成价值判断的基础。
工银精选回报自2023年9月26日成立以来便由他独立管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累计收益率达21.35%)。
我拉了下这只基金的前十大权益持仓,像红利和黄金这一波,他可能都是提前布局,然后享受到市场拔估值阶段的收益,而且略偏好不太受关注的传统行业(比如纺织、石油石化、公用事业、有色金属等)。
当然,对于成长板块他也不排斥,偶尔也会从非热门行业或热门行业中关注度相对不高的领域里,挖掘具备中低估值、中低增速特征的绩优股。
数据来源:choice、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4.12.31;注:行业分类为申万一级行业,相关个股仅供展示,不作为个股推荐
此外,盛震山还很看重组合管理。
在组合管理和构建上,盛震山认为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分别是:“在行业配置上努力做减法”、“尽量控制组合持仓的个股数量”,以及“通过适度的均衡分散风险”。
其中,努力做减法,也即不摊大饼的意思。通过尽可能聚焦,努力让看准的机会实现组合收益贡献最大化的目标。
我拉了下盛震山在管权益产品整体行业配置情况(工银新蓝筹、工银精选回报、工银领航三年持有),他占比超5%的行业,基本不会超过5个左右,这意味着在全市场30多个行业中,组合进行重点配置的行业一般不会超过四分之一左右的比例。
在聚焦的基础上,尽量分散风险、降低波动,对组合管理同样不可或缺。
在盛震山看来,组合管理无法用押注单一行业的模式形成长期可持续的投资收益,那么在行业占比中,他一方面会突出重点,但也会有有意识的控制单一行业的占比。例如基本上很少超过15%-20%的配置比例,很多时候10%的比例已经是比较多了。
数据来源:choice
三、平台型基金公司,有点互相成就的意思
盛震山从偏成长型的基金经理进化为“以低估值为底色,全市场选股”的风格,感觉工银瑞信给了很大的支持。
作为银行系公募,工银瑞信一直是坚持平台型投研体系,比较推崇团队作战,其内部不同梯队之间一直有“传帮带”的团队文化,而且工银瑞信的投研治理结构中,其实是基金经理的核心技能+工银各个小组+研究团队的集体作战,因此能持续不断出现市场认可度较高的基金经理。
工银瑞信的基金经理和平台之间,多少有点互相成就的意味。
这种环境下,基金经理更容易从长期、合作的角度出发来决策,所以也很少出现首尾业绩分化很大的局面。
当下公募基金改革,很多人觉得对于公募基金来说是大利空,但对于工银瑞信这类一开始就定位于平台型,不造星、不过度营销的基金公司来说,反倒是利好。
毕竟这种“体系化”作战模式的,本质上是平台以其强大的投研能力兜底,再将个体智慧放大,根据个人能力圈的不同,把每个人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从而更好的发挥1+1>2的作用。
总体来说,盛震山是典型的逆向投资思维,虽然也不排斥成长股,但对于估值和公司质地有比较严格的筛选机制,他这种相对“保守”的风格叠加工银瑞信强大的投研加持,我觉得比单打独斗的固收+基金,在持有体验上,还是相对有优势的。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数据说明:
1.除工银精选回报外,盛震山管理的偏股混合型基金还有工银领航三年持有。
2.工银聚丰A成立于2021年5月28日,盛震山、刘婷自2023年1月13日至今担任本基金基金经理。该基金在自2021年以来各年度、近一年净值增长率分别为0.27%、-6.83%、8.76%、11.95%、7.06%。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0.03%、-4.50%、-0.17%、10.21%、6.84%。数据来源于基金年报、季报。
3.工银精选回报A 成立于2023年9月26日,盛震山自产品成立至今担任本基金基金经理。该基金在自2023年以来各年度、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分别为-0.51%、18.73%、21.35%。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5.28%、13.54%、7.28%。数据来源于基金年报、季报。
4.工银领航三年持有成立于2023年6月13日,杜洋、胡志利、谭冬寒、盛震山自产品成立至今担任本基金基金经理。该基金在自2023年以来各年度、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分别为-7.91%、7.30%、4.33%。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7.48%、12.04%、4.07%。数据来源于基金年报、季报。
风险提示:
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工银聚丰、工银精选回报为混合型基金,预期收益和风险水平低于股票型基金,高 于债券型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本基金如果投资港股通投资标的股票,还需承担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工银领航三年的基金份额均设置了3年的最短持有期,投资者只能在最短持有期到期日的下一工作日(含)起才能提出赎回或转换转出申请,因而投资者持有本基金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及更新等法律文件,在全面了解产品情况、费率结构、各销售渠道收费标准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来源:硬核姬老板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内容,不代表本刊立场,亦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