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商务部18日发布公告,公布对原产于美国、欧盟、台湾地区和日本的进口共聚聚甲醛反倾销调查的最终裁定。2024年5月19日,商务部(以下称调查机关)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欧盟、台湾地区和日本的进口共聚聚甲醛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调查机关最终认定,原产于美国、欧盟、台湾地区和日本的进口共聚聚甲醛存在倾销,中国大陆共聚聚甲醛产业受到实质损害,而且倾销与实质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特朗普(资料图)
“共聚聚甲醛”具体是什么商品?共聚聚甲醛是一种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机械强度高、耐疲劳、耐蠕变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等领域。可能上述解释稍显晦涩,共聚聚甲醛是一种高强度的塑料,他主要的特性是耐腐蚀、绝缘、强度和稳定性高等。像我们身边的电源开关、键盘按键、打火机外壳、螺丝刀手柄等都是这种材料制作的,这只是其日常用途。共聚聚甲醛最主要还是用于汽车领域,这方面的用途占比约为35%。其次是电子电器领域,比如精密仪器,绝缘部件等,约占25%。
这种工程塑料。机械强度高、耐疲劳、耐蠕变,这些特性让它在汽车配件、电子电器、工业机械、日常用品、运动器械、医疗器具、管道管件、建筑建材等好多领域都能大显身手。它甚至还能部分替代铜、锌、锡、铅这些金属材料,中国这次盯上的共聚 POM,更是POM家族中的“贵族”,全球市场长期被美欧日企业垄断。以美国泰科纳为例,其生产的POM产品长期以低于成本价30%的价格在中国市场倾销。这种“自杀式”定价策略,直接导致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45% 暴跌至2023年的28%。
共聚聚甲醛(资料图)
中国当然也不是“吃素的”,去年4月份,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已代表中国大陆针对共聚甲醛提交反倾销调查申请。过了一年,终于收到了“好消息”,经商务部网站公布最终裁定, 74 页的详细证据链证明,上述外企的倾销行为与中国产业的实质损害确实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不管特朗普4月份有没有发动关税,中国这场反倾销调查也是必定要启动的。
欧盟和日本的处境也不轻松。欧盟企业被裁定倾销幅度 23.8%,日本企业 31.45%,虽然税率低于美国,但同样面临市场份额缩水的风险。尤其是日本宝理塑料,其在华市场份额从 2021 年的 28% 降至 2023 年的 19%,此次被征收 35.5% 的税,意味着其产品价格将比国产同类产品高出近 40%,几乎丧失竞争力。而欧盟近年来在电动汽车、光伏等领域与中国摩擦不断,此次反倾销措施可能成为中国对欧盟此前加征电动车关税的“报复性组合拳”。
美国官员(资料图)
在中美关税战的大背景下,中方突然宣布这样的消息不免让人联想,这一做法的背后是否有额外用意。事实上,美日欧盟的企业之所以会被加税,是因为他们在中国进行共聚聚甲醛倾销,并导致中国该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所以依法进行惩戒。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此次的加税举措与关税战并无关系,再者说相关调查从去年5月就已经开始,今年1月就发布了初裁决定,那个时候关税战还没有开始。然而反倾销措施作为一种贸易工具,除了经济因素外,也经常会掺杂政治和外交因素。
这波反倾销措施,表面上是针对共聚聚甲醛,实际上是中国在全球贸易战中的一次战略亮剑,过去,中国在贸易摩擦里更多是防守,尽量避免正面冲突,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经济体量摆在这儿。制造业实力摆在这儿,咱们有底气也有能力主动出击!这反倾销税不仅是在护国内产业,更是在告诉全世界,中国有能力维护自己的市场秩序,谁想占便宜,先掂量掂量!而且,这事儿还透露出一个信号,中国对关键材料、关键产业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共聚聚甲醛只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