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对华关税政策的调整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特朗普政府签署的行政令,将针对小额包裹的关税从120%下调至54%。这一举措与中美在日内瓦举行的经贸磋商中达成的“对等关税降至10%”的声明看似矛盾,然而,这背后却蕴含着复杂而巧妙的政策设计,值得深入解读。
首先,当前美国的对华关税体系呈现出双重结构的特征。普通商品的加征关税为30%,这其中分为两部分:其一是自2025年2月至3月间,因芬太尼问题而分阶段加征的20%关税;其二是根据“对等关税”框架下设定的10%附加税。
这一30%的加征税率并非全新的税收,而是建立在现有关税基础上的。自2018年特朗普总统首次启动贸易战以来,经过拜登政府的延续,已将中国输美商品的平均关税推升至19.3%。若再加上此次最新的加征部分,美国对华的综合关税水平已攀升至约50%的高位。
除了普通商品的关税体系外,小额商品的关税政策则更具战略深意。此前的“T86”清关模式允许单件商品(含运费)价值不超过800美元的免关税入境,原本旨在提升跨境物流效率,然而在贸易战的大背景下,这项政策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特朗普政府在5月2日宣布终止该豁免条款,并对小额商品征收最高120%的惩罚性关税。此举对跨境电商行业造成了严重影响,数据显示,政策实施的第一周,相关业务量便出现了急剧下降。
中美两国在瑞士举行的经贸磋商中就关税问题达成了阶段性共识,并发布了联合声明。然而,声明中的内容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商品(即关税额超过800美元的商品),并未涉及小额商品。因此,许多人误解为特朗普政府出尔反尔,突然将关税调整至54%。实际上,54%的关税仅针对800美元以下的小额商品,是从最初的120%大幅下调的结果。
特朗普政府5月12日签署的行政命令在“DeMinimisTariffDecrease”部分明确提到这一调整。深入分析两类商品的关税结构,我们可以看到政策设计的精妙平衡。普通商品的30%加征税是在原有关税基础上进行的增税,而小额商品的税率则从零关税直接上调至54%,两者的实际关税水平差距不大,均接近50%。
这一政策调整不仅符合美国的战略目标,而且也未违反中美双方在联合声明中达成的共识。特朗普政府并没有如部分媒体所言,毫无章法地做出决策,相反,这一政策具有前瞻性和深远的战略意图。通过将关税政策设计成50%左右的水平,美国希望在不使中美贸易完全脱钩的情况下,保有足够的谈判筹码。
这也表明,美国的对华贸易策略已经发展成了一种系统化的工具箱。无论是历史关税的延续,还是新增税率的精准调控,再到小额商品的特殊处理,所有环节都经过了精密计算。这一层层相扣的政策设计,要求我们在应对美国策略时,不仅要关注税率的变化,还要洞察其背后的战略逻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经贸博弈中占据主动,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
这只是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和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的最好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