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赛道热闹非凡。
人形机器人的大“秀”,一直没断。“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个企业轮流登台,推出各自产品,秀出“不可思议”的才能。
刚刚结束的上海车展,与其说是车展,不如说变成了人形机器人的秀场。
车展开幕当天,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就与机器人IRON亲切互动出场。
奇瑞汽车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Mornine gen-1也参展亮相。
上汽荣威、长安汽车、极氪、东风等展台均有机器人“车模”上岗。
再叠加广汽集团在2024年底发布了其第三代人形机器人GoMate,比亚迪不停地入股人形机器人公司,似乎可以看出:
车企已成为这场人形机器人大秀的主力。
这样一来,宇树、智元等独立人形机器人公司,不免显得落寞起来。
在此前,它们在舆论场可“享受”超高待遇。
自从宇树人形机器人参加春晚,创始人王兴兴参加高层会议之后,媒体提人形机器人必提宇树。哪怕宇树人形机器人尚未彻底商业化落地,但股市已“鼓捣出”宇树概念股,大肆炒作。
宇树更是“舆论操纵大师”,时不时秀出旗下人形机器人翻跟头、打拳、格斗的视频,牵动着粉丝的心,保持舆论热度。
宇树之后,则是智元的爆火。
智元的创办者彭志辉本就身份娇惯,顶着前“华为天才少年”的称号,“稚辉君”的账号吸粉无数,堪称创业明星。继王兴兴之后,他也参加了高层会议,且获高层领导视察。
一堆投资人,如腾讯等对智元伸出橄榄枝,华为的副总裁邓泰华更是直接担任智元的董事长兼CEO。
只是,北京亦庄的一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就这俩有点“原形毕露”了。
宇树机器人在赛道起点就拉胯,“摔”得四仰八叉。虽宇树公司否认参赛,但宇树机器人摔倒的窘状,全国观众可都看到了。
智元机器人则压根就没参加马拉松。对此,智元方面的回应是,“文官不与武将争长短”。
刃辛机器人觉得,当前的人形机器人的粉丝太狂热了。人形机器人翻几个跟头、挥几下拳、做几个花式动作,粉丝就“脑补”出一场高科技大戏,着实有些荒唐。
我国的这些人形机器人,距离进厂打工、进家当保姆,路途还十分遥远。
目前更让人担忧的是,面对高层与社会舆论的“娇惯”与“宠溺”,这些人形机器人企业能否端正自我,找到真正商业化落地场景,且赢得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
受到高层“宠溺”
开年后,deepseek横空出世,大有打破西方芯片封锁之势,其创始人梁文锋因此得以应邀出席最高层会议,国人折服,无不称赞。
殊不知,这种参加最高层会议的“殊荣”,可不仅仅梁文锋独享。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最起码有两位90后创始人得以与高层领导同堂开会,分别是宇树、智元的充创办者王兴兴、彭志辉。
继宇树人形机器人在2025春晚舞手绢大火之后,在2月下旬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作为唯一90后企业家,王兴兴与任正非、马云、雷军等顶级企业家同坐第一排。
王兴兴的座位,位于第一排右侧第三个位置,比成名已久的商界领袖的马云、曾毓群等商界领袖更靠近核心区域,被一些媒体解读为“C位”。
王兴兴青涩形象与顶级企业家群体的对比引发广泛讨论,媒体称其为“中国最牛90后”
一周后,王兴兴再次出席浙江省的经济会议,与南存辉、徐冠巨等资深企业家并列前排,探讨产业升级议题,并在发言中预测“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进入新量级”,进一步巩固其行业影响力。
媒体对此的解读是,宇树科技的快速发展被视为中国高端制造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标杆。其参会并占据显著位置,可能映射国家对机器人产业战略地位的重视。
彭志辉“横空出世”,晚于王兴兴,但受“溺爱”程度,不输王兴兴。
在4月9日高层主持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彭志辉受邀参会,并在座谈会上发言。
4月29日,高层领导调研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彭志辉现场展示了智元机器人最新产品。
据媒体报道,彭志辉介绍了公司通过构建数据采集超级工厂及发布智元启元大模型(GO-1),逐步突破国外技术壁垒的情况,成本从数十万元降至十几万元,加速了商用化进程,等等。
领导们表示肯定,还风趣点评“以后能不能让机器人去参加足球队”。
可不止领导“宠溺”智元,投资机构也对智元趋之若鹜。
2025年3月,由腾讯领投,龙旗科技、卧龙电驱、华发集团、蓝驰创投等跟投,估值达150亿元,并以此估值洽谈后续融资。
实际上,智元融资节奏密集,成立一年半的时间里就火速融资了7轮。截至2025年5月,智元累计融资达9轮,最新估值为150亿元。
更关键的是,智元的另一位创始人也浮出水面,那就是华为前副总裁邓泰华,目前已经高调出任智元的董事长、CEO。再叠加彭志辉前“华为天才少年”的身份,可见智元是一个“华为系”公司。
智元背后不仅站着股东腾讯(可参照腾讯曾经对京东的帮扶),还有华为管理技术人才的加持,真可谓“娇惯的孩子”。
补贴拿到手软?
对宇树、智元这些人形机器人的“宠溺”,还表现在政策端的各种扶持。
目前各地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正处于“从0到1”的重要突破阶段,对于这方面的企业的支持自然不会少。
2024年以来,多地出台人形机器人专项规划,并通过产业园建设、百亿级基金支持、专项政策激励等方式加速机器人产业集聚。
据Deepseek整理,各地对这些人形机器人、AI类的企业都有着梯度支持体系。
在研发端会,就会给予30%-50%补贴,在产业端会给予千万级增资补贴,在生态端会给予场景开放,形成闭环支持。
各地都有着招商引资、发展科技、发展经济的任务,对这类企业的扶持力度会一个比一个强,形成区域竞争加剧局面。
譬如,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补贴力度,就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北京石景山区针对多模态大模型、运动控制算法、核心零部件等技术研发,按研发投入的30%给予补贴,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对完成国家级/省级“揭榜挂帅”任务的企业,每项奖励最高50万元。
深圳大力支持突破 AI芯片、传感器、机器人融合技术 等方向,通过“训力券”提供最高1000万元训练算力补贴。这类企业新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获最高4000平方米场地全额租金补贴+500万元/年运营经费。
四川天府新区对这类企业的产业化项目增资扩产,最高补贴1000万元,入驻企业租金补贴最高500万元。对年营收超2000万元的AI企业,按研发投入30%给予最高300万元补贴。
上海则发放模型券,企业购买大模型服务可抵扣合同金额的50%。而且大力支持人形机器人在金融、医疗、工业等场景应用落地。
厦门对销售额超1000万元的“爆款”机器人产品,每1000万元销售额奖励50万元,单个产品最高300万元。对企业购买算力服务按营收规模给予30%-50%补助,最高1000万元/年。
某地对人形机器人等AI类企业补贴情况
不仅对这类企业给予支持,对于这类企业的单独项目,乃至招聘的员工,很多地方都给予“真金白银”的补贴。
深圳发放算法工程师专项奖励,最高80万元/人;支持高校技术成果转化,按交易额5%补助技术输出方,最高100万元。
北京石景山区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按市级奖励资金的50%追加补贴,最高100万元。
“被惯坏的孩子”?
宇树、智元等人形机器人公司,若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获得高层“宠溺”、地方各种扶持,倒也可以扩大生产、增加利润,提高国家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只可惜,某些人形机器人企业,从某种意义上看,并算不上企业。
众所周知,企业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获取利润的前提是生产出有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两点,对于目前的大部分人形机器人来说,都很难做到。
人形机器人这一产品,目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尚没有找到确切的商业化落地场景。
为了提高知名度、打广告,各企业无法介绍人形机器人的“真正用途”,只能变成花样让人形机器人拍视频。
于是乎,人形机器人翻跟头、跳舞、打拳、格斗,乃至胸口碎大石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起来。
这造成了粉丝们的误解,以为人形机器人都能翻跟头了(还分后空翻与侧空翻),那让其进厂打工,进家端茶倒水伺候人,应该是小菜一碟。
毕竟如今的工人、保姆虽能上班干活,但很少有人能随时来个侧空翻。
依靠粉丝们的这种狂热,人形机器人的各种展示得以流行起来,人形机器人租赁成为一门大生意,“五一”期间,人形机器人的游学热盛行起来。
甚至于,去人形机器人工厂参观的门票都被黄牛炒到3000元一张。
截图于众擎机器人公众号
殊不知,我国的这些人形机器人,距离进厂打工、进家当保姆,路途还十分遥远。
投资人朱啸虎认为人形机器人还停留在“只会翻跟头”的阶段,没有商业化落地场景。
互联网大佬傅盛在与《财经》执行主编马克对话中,坚定地认为,人形机器人落地太难、应用太远。
作为全球顶级投行,高盛在2月对宇树科技等进行了调研,随后发布了一个研报,认为短期的两三年年内,人形机器人难以达到人类工人的工作效率,基本处于技术验证阶段;5-10年后, 才可能出现具有实际意义的应用,即可执行特定任务并提升生产力。
经济学家郎咸平在节目中表示,人形机器人不会取代人。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帮人们做点家务,“起码得十年以上”。
这些机构与专家的忠告,不可不重视。
实际上,在刚刚结束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已证明了部分人形机器人产品的“拉垮”。
宇树机器人在赛道起点就出问题,“摔”得四仰八叉。虽宇树公司否认参赛,但宇树机器人摔倒的窘状,全国观众可都看到了。
而智元机器人则压根就没参加马拉松。
尚德教训不可忘
目前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这些独立企业,与之前的光伏产业的某些企业有一比。
2000年,施正荣携40万美元回国创业,顶着海归精英、行业龙头、民企先锋等称号,短短5年,就把光伏公司无锡尚德搞到美国纽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超过200亿人民币。
施正荣也因此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环保英雄”,2007年,成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8年,被英国媒体评选为“可拯救地球50人”之一……
可七年后,施正荣及其无锡尚德被巨额债务紧紧困扰,以23亿美元的高额负债与接近于0的垃圾股价收场。
造成无锡尚德“跌落”的一个重大原因是——没有利润。有媒体报道,无锡尚德摘得全球最大光伏企业桂冠的2010年,并未收获可观的利润回报。
如今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可不仅仅是没有利润,而且没有商业化落地场景,某种程度上,问题更大!
无锡尚德与目前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还有一个巨大的相似点,那就是——深受高层“宠溺”。
施正荣当初创办无锡尚德的资本,只有变卖和抵押澳洲房产后得来的40万美元,可谓杯水车薪。
但靠着地方“关爱”,无锡尚德轻松获得国资600万美元出资,从而打开局面。
前三年,尚德几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以至于一度连工资都发不出,也是靠着当地担保贷款1亿元,才撑下来。
尔后,这些国资又同意“国有退股方案”,退出尚德,让其顺利上市,施正荣摇身一变,从40万美元身家,变成了首富。
面对这么多“宠溺”,施正荣还有什么动机努力?
无锡尚德“爆雷”的同时,媒体还暴露出施正荣“通过利益输送、资产转移等手段,将包袱甩给政府,自己却仍在做着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美梦。”
如今的某些人形机器人企业,也有可能走上无锡尚德的老路。
郎咸平就认为现在的人形机器人行业“就像2000年左右的美国互联网一样”。当时互联网泡沫爆破,造成股市暴跌。
他表示,将有大量AI机器人公司倒闭,“现在已经开始倒闭了”。
无锡尚德“爆雷”后,浙商杂志采访华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佩民的一段话,足以人形机器人等新兴行业从业者引以为戒。
“政府在对待新兴产业时过分溺爱,太宠着他们了。在政府的宠爱下,新产业的企业家也容易骄傲。对产业的过分推动,完全脱离实际市场……
如果再用这样的方式,中国没有一个新产业能健康成长,甚至比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都要严重,反而不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是负担。”(文/刃辛机器人 陈重山)
参考资料
[1] 《尚德的破产给了我们哪些教训》,浙商杂志,徐俏俏
[2] 《谭浩俊:政府与企业家啥关系?"尚德悲剧"留下三重教训》,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