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马来西亚巴生港自贸区。 新华社记者 张纹综摄
自7月1日起,马来西亚对销售与服务税(SST)进行重大调整,对非必需品和奢侈品征收5%至10%的销售税,服务税范围同步扩容。这项源自2025年预算案的税收政策落地,旨在拓宽税基、增加财政收入,并有选择性地避开基本民生领域,以减轻税率调整给普通民众造成的负担。马来西亚财政部表示,新增税项是为了在确保社会安全和公共服务质量的同时实现财政可持续性。
在具体征税品类方面,奢侈品和选择性商品分档征税。例如,进口的三文鱼、高端水果(如牛油果)、帝王蟹、松露、精油、丝绸等适用5%的税率;古董、艺术品、赛车自行车等价格高昂、极具收藏价值的商品,则征收10%的税率。这反映出马来西亚政府对消费结构的考量:高价商品的消费者往往具备更强的支付能力与消费能力,承担稍高税负对宏观财政的影响更加显著。同时,这些商品不属于民生必需品类,因此“让高消费能力者为社会财富积累作更多贡献”的逻辑在政策制定上具有合理性。
此次对服务税征收范围进行扩容。自7月起,租赁与租借、建筑工程、金融服务、教育及美容服务等行业被纳入征税范围。马来西亚政府称,这是为了填补税基结构中的“空白”,尤其是企业间金融和租赁领域此前长期并未征税,因此在增加政府税收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推动增税主要源于马来西亚政府提出的“昌明经济”改革框架。该框架强调通过稳健可持续的财政政策,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实现社会包容。此次增税有意避开基础民生用品,如大米、食用油、面包、糖、药品、建筑材料等,体现了改革“精准施策、小众施税”的原则。从财政政策整体层面看,此次措施属于“渐进式税改”,避免了大刀阔斧的全盘变动。目前,政府尚未提及恢复全面增值税。
为减少税改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政府专门出台了配套措施:年租金收入低于50万林吉特(约合11.79万美元)的中小企业豁免租赁服务税;年营收不超过150万林吉特(约合35.37万美元)的企业可获得相应补贴或豁免。这样既能拓宽税收来源,又能为微型及中小企业保留发展空间。此外,财政部设计了双重排除机制,既避免重复征税,又让低收入及易受外部冲击的企业在年底前处于过渡期。企业若未及时制定行动计划,将不会立即被罚款,而是延期处罚。
税收改革对消费市场产生了微妙影响。2024年启动高价值商品税后,部分消费者出现推迟购物、出境旅购的趋势。部分高档轿车、奢侈品卖场曾反映访客减少,消费者转而选择网购或廉价替代品。有业界人士认为,7月额外征税正式实施后,短期内消费者行为可能继续调整,高价商品购买热度恐进一步下滑,加速全球“代购+跨境游”的消费转移潮。
税收改革后的公共财政用途将更加清晰。新增收入将用于加强公共服务、扩大现金援助、提升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医疗资源等,形成持续循环发展的动力。马来西亚财政部宣称,这是控制预算赤字的关键手段,目标是将财政赤字率从2024年的约4.3%降至2025年的3.8%,中期力争降至3%以内。
综合来看,马来西亚增税以精准施策、保障基本生活、支持发展型经济为目标,同时借助逐步扩容构建更稳固的税收体系,旨在重构国家财政平衡,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这次销售与服务税改革,既能维持基本政府运转,又能稳步推进财政改革,规模相对温和,试图在温和调整与渐进式改革之间找到平衡。
马来西亚政府宣称,不会对普通民众生活必需品增税,但会让能力强者多缴税,以应对未来风险压力。然而,能否真正抵御外部冲击、提升财政韧性,将取决于全球经济环境与税收合规能力。(经济日报记者 朱 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