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经济学家的判断是否靠谱,不看学历,不听理论,要看现实打不打脸。许小年曾斩钉截铁地说,中国永远造不出佳能相机。现在再看,谁在被现实狠狠扇了一巴掌?那不是打脸,是啪啪作响。可他还不服,又跳出来说中国没有资格搞工业4.0。这次,他的声音依然刺耳,却变得越来越孤单。
电动车领域,中国凭什么领先?答案很简单,实打实地做到了全球70%的电池片和硅片产量。从材料到整车,从供应链到生态体系,一步一个脚印,没有捷径。中国车企的销量让欧美同行紧张到开紧急会议,不是因为我们靠补贴,而是因为我们真能造、真能跑、真能卖。这就是底气。
再看看中国高铁。很多人还记得最初的质疑,说技术全靠引进,没几年自己就能干。如今中国高铁总里程世界第一,时速、舒适度、覆盖面全面领先。不仅我们自己用,连德国铁路公司都采购了中国列车的核心控制系统。一个连德国人都愿意买单的产品,有什么理由说我们不配搞工业升级?
许小年说我们工业只能算2.0,说什么不该投机取巧搞4.0。他怕不是还停留在2000年的印象里。但中国工业的脚步没等他回头看清,就已经迈出了几大步。现如今,智能制造、大数据工厂、AI控制系统在国内不断落地。不是空谈,是流水线里真实运转的机器在说话。
让人意外的是,一位本该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的人,总在关键时刻泼冷水。他说的“弯道超车”,仿佛中国只会搞点花架子。但看看实打实的成果: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占比近30%,稳居第一,是美国的1.5倍。这种体量,这种效率,谁敢说是“捷径”?这不是投机,这是从零开始一步步走上来的耐力赛。
许小年的观点,不是第一次让人困惑。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质疑中国制造,结果一次次被现实回击。但他依然坚持老一套观点。是顽固?还是别有立场?这不好猜,但结果显而易见。他越否定,现实越打脸;他越唱衰,中国越强大。甚至不少网友说,他仿佛成了反向指标。
质疑不是坏事,有时候刺耳的声音也能促进反思。但问题在于,质疑不能脱离现实。不能拿旧世界的尺子去量当下中国的发展。今天的中国制造,不再是贴牌加工,不再是低价竞标。我们开始主导标准,掌控技术,创造品牌。这不是梦,是肉眼可见的变化。
过去我们确实落后,被动跟跑。可现在的趋势已经清晰:中国制造不仅在数量上压倒对手,更在质量和创新上不断追赶。许小年之流担心我们“跨越式发展”走不远,但事实证明,我们不是盲目跃进,而是清醒选择路径。工业4.0不是奢望,而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有人说中国靠“基建狂魔”的名号撑场面,可这背后是多少工程师、多少工人的努力。是一砖一瓦地建起来的,是熬夜做方案、攻克难题换来的成果。而不是哪位专家的一句空话能定义的。
现实是最好的试金石。看销量、看专利、看市场认可度,中国制造用一系列硬核数据回应了质疑。从光伏产业到新能源汽车,从5G通信到高端制造,中国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球前沿。每一个“遥遥领先”的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积累。
一个国家有没有资格搞工业4.0,不靠谁说有没资格,靠做没做成。中国做成了。而许小年还在原地看地图,幻想我们只能走那条“安全”的老路。
今天的中国,已经没必要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当质疑声音再起,不妨静下心看一看现在的车间,去一线看看新工厂。也许答案比任何理论都更有说服力。
中国制造还有很多坎要过,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我们早已不靠幻想活着。一步步走过来的路,最稳当。谁说我们只能仰望?我们早就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