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减碳到增效,驱动产业升级
绿色转型不仅是环保责任,更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关键抓手。在能源结构优化上,分布式光伏、生物质能源等清洁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生产环节的碳足迹。其中,中国飞鹤通过“煤改气”工程与光伏发电项目,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万吨;华润饮料则借助工厂节能改造与可再生能源布局,实现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五年下降超25%。此外,循环经济模式逐步普及,如秸秆综合利用、废水回收系统等,既减少资源浪费,又提升生态效益。这些实践表明,绿色投入与经济效益并非对立,而是驱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双引擎。
绿色转型的深入推进,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在食品安全与品质这一行业生命线上,科技正成为破解难题的核心力量。从源头到终端,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构建,确保了产品可追溯性与质量稳定性。飞鹤依托自建牧场与专属农场,实现奶源100%自主可控,生乳菌落指标远超国际标准;此外,还有不少企业通过建立大型数据库与产学研合作,推动产品功能化、精准化升级。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生产技术的突破,如乳蛋白鲜萃技术,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重塑了行业竞争格局,印证了“科技即竞争力”的行业逻辑。
从民生关怀到生态共治,构建全价值链绿色生态
社会责任已深度融入企业经营。面对人口结构变化,企业通过生育补贴、母婴健康服务等举措,切实降低家庭育儿成本,助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与此同时,环保公益项目从单向倡导转向公众参与,如华润饮料发起了“怡宝宝贝重塑计划”,将消费者纳入绿色生态圈,形成“生产-消费-回收”闭环。数据显示,华润饮料去年全年与69857名重塑合伙人“双向奔赴”,回收约17万个塑料瓶,减排二氧化碳5796千克。这些行动不仅提升了品牌价值,更推动了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正进一步向供应链上游延伸。食品饮料行业的碳排放多数与供应链息息相关,这使得协同减排成为破局关键。飞鹤通过绿色采购标准、供应商碳管理考核等方式,将减排压力传导至上下游。例如,要求包材供应商通过环保认证,推动其采用低碳工艺;创新“厂中厂”模式减少物流环节排放。此外,产业集群效应带动区域就业与农民增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当前,ESG实践已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化深耕。董事会主导的治理架构、清晰的碳中和路径、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企业构建可持续竞争力的基石。有学者认为,行业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数据披露透明度,探索碳普惠、碳金融等市场化机制,同时加快中小企业的ESG能力建设,推动全行业向绿色、包容、高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迈进。在这场关乎未来的转型中,中国食品饮料企业正以行动证明,践行ESG不是成本负担,而是开启新增长曲线的钥匙。
(资讯图文来源品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