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范琨卸任了全部基金,理由是“休产假”。
休产假卸任全部基金?这事儿还真不常见。
以华夏基金的刘平为例,
2021年9月,也公告过休产假暂时离开,但当时是增聘别人共管,刘平并没有卸任。
工银瑞信也是同样操作,
2022年3-6月,赵蓓休产假时增聘谭冬寒共管,赵蓓也没有卸任。
而且这两位都是公告休产假后才增聘的共管基金经理,范琨则是提前半年就增聘了,公告休产假后直接卸任全部基金。
再看融通基金之前的操作,
2022年1-8月,何博休产假,当时的操作也是增聘共管基金经理,何博并未卸任。
另外,在范琨增聘后,机构资金也纷纷选择赎回。
融通内需驱动,机构持有份额从7.9亿份降至1.7亿份,机构净赎回77.9%。
融通成长30,机构持有份额从5.7亿份降至1.8亿份,机构净赎回67.4%。
融通慧心,机构资金选择全部赎回。
春江水暖鸭先知,范琨的这次卸任处处透露着“不一样”...
01
先回顾下范琨的操作,
以她管理时间比较长的“融通内需驱动”为例,任内基金涨了99.61%,同类前4%,跑赢“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78个百分点。
而且回撤控制的比较好,范琨任内基金最大回撤21.43%,约是“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最大回撤的一半。
操作上,
范琨是化工研究员出身,周期背景,风格比较灵活,投资方法是“以价值投资为主,自下而上选股;辅以趋势投资,增加组合的弹性”。
她会做行业轮动。
2021年的化工行情、2022年的油运行情(交通运输)都把握住了,2022年下半年重仓出版(传媒)、电信运营商,吃到了2023年初的AI行情。之后,转向公用事业、黄金(有色金属),也在行情主线上。
所以看业绩,2021-2023年,“融通内需驱动”连续3年同类前20%。
也会择时。
2022年之前挺频繁的,基本上每个季度仓位都会又较大变化。2022年之后,择时周期拉长。
换手率也偏高,会做一些交易。
2023年上半年之前,“融通内需驱动”换手率最低542%,最高1121%。范琨交易挺频繁的,十大重仓股也经常换。
总的来说,
范琨是周期背景出身,擅长行业轮动,也会择时+做交易,把握住了过去几年的行情,收益比较高。也控制住了回撤,基金最大回撤约是“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一半左右。
02
和范琨收益、回撤、操作风格接近的基金经理都有谁呢?
我也筛选了下,主要是这些:
(1)董辰
董辰曾是长江证券煤炭首席,周期背景出身,投资方法是“基于公司质量、景气度、成长空间等做性价比选择”。
他将股票分为两类:金融周期类,自上而下,先看宏观和行业的机会,再选股票;非金融周期类,则是自下而上做个股挖掘。
会择时,在管理规模不大的2020年和2021年也做交易,因为重仓有色(黄金+上游资源)把握住了长线行情,表现比范琨还要更好一些。
(2)杨金金
杨金金也有周期背景,研究员期间覆盖了家电、机械、有色、化工、农业等多个行业。
也会择时和做交易,2021年交易做的好,还是当时的“画线派”基金经理。
之后,持仓转向了“公用事业+黄金”,也抗住了市场的回调。“交银趋势优先”2021年以来涨了67.27%,最大回撤22.37%。
(3)胡中原
胡中原擅长大类资产配置,投资方法是“择时+行业轮动”,以赚行业β收益为主,对个股α收益没有明显追求,自上而下做行业景气度投资。
对于成熟行业,关注所处的周期位置、估值水平,越跌越买,买在长周期的底部。对于新兴成长行业,关注行业成长空间,右侧择机介入。
2020-2021年上半年,重仓医药、食品饮料、电子、新能源。
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上半年,逐步把仓位转到新能源上。
2022年到2023年上半年,重仓方向又换成了机场、航空、旅游等后疫情品种。
2023年后,大仓位买AI,仓位基本集中在通信、传媒、电子上。
过去几年的几轮大行情,胡中原都有参与。
也会择时。
2021年下半年到2023年,股票仓位保持在40%+位置,低仓位熬过了熊市。2024年1季度大幅加仓,而且是加仓AI,又吃到一波行情。
所以看净值走势,胡中原表现其实也比范琨好一些。
(4)刘旭
刘旭就比较简单了,择时幅度不大,换手率也不高,纯纯的价值投资,不考虑宏观,也不考虑行业,就是自下而上,基于企业长期价值做研究和投资,长期持有。
看投资方法,两人的相似度不高,但业绩相似度还是比较高的,都走出了稳定向上的净值曲线。
原因是刘旭也做行业轮动,选的行业跟上了市场节奏。
2018-2020年重仓食品饮料,吃到了一波大行情。
2020年下半年后,重仓机械设备,没错过大制造行情。
2022年重仓电信运营商,2023年下半年后加仓家电,也抓住了行情。
(5)徐亦达
徐亦达的投资目标是找到高性价比的行业,追求高赔率的基础上去优化胜率。
擅长行业轮动,2022年底重仓计算机、电子,吃到了2023年上半年的AI行情。
之后转向保险+黄金,也有不错表现,也有一定的择时操作。
所以,看净值曲线,和“融通内需驱动”蛮接近的。
(6)高楠
还有高楠,他也是行业轮动+交易+择时的高手,但因为中途跳槽没有被筛选出来。
左侧操作,布局基本面改善+业绩爆发的机会,挖掘具备预期差的个股。2018年底布局猪周期,2019-2020年的核心资产牛市中布局消费、医药、科技,2021年有布局新能源,抓住了几波大行情。
2023年12月在永赢基金复出后,先轻仓躲过了2024年初的下跌,等行情企稳后又快速加仓,没过错反弹行情。
看业绩表现,高楠职业生涯曲线相对“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有非常明显的超额收益。
最后说下,
我们新建了“粉丝群”和“投顾群”,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加入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右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