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特区创新动能 赋能副中心产业跃升
潞城镇市民诉求处置中心科长 郭超
解码创新引擎,驱动产业跃升之魂。深圳的非凡成就,其核心动力在于将创新精神深植城市发展的血脉之中。特区首先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有效破除了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市场和社会主体释放出巨大的创造活力。更重要的是,它将前沿科技作为关键引擎,深度赋能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各个环节,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深圳营造了一种鼓励大胆探索、宽容试错失败的社会氛围,使得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这种以创新为灵魂、以实干为根基的发展生态,是驱动深圳持续领跑的核心密码,也是副中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高地的未来方向。
融汇数字动能,激活升级核心动能。深圳实践深刻揭示了数据要素与智能技术在驱动产业跃升中的核心作用。其关键在于以全域数据贯通打破传统生产方式的边界,通过整合研发、制造、供应链等环节信息流,实现产业全链条的深度协同与效率重构。更重要的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推动企业从经验决策转向精准洞察市场动态,从被动适应需求转向主动创造价值,进而重塑产品研发逻辑与商业模式。副中心可结合该经验,将数据视为产业创新的战略资产,加快建设支撑产业升级的数字基座,赋能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绿色化升级与集群化发展,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党建统筹引领,锻造产业发展合力。深圳的核心突破在于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统筹产业发展的系统效能。其关键在于将党组织延伸至经济活动的关键节点,构建起跨部门、跨主体的协同网络,通过建立资源整合与需求响应的动态机制,使党建阵地成为汇聚政策、技术、资本等要素的枢纽平台,精准对接产业升级中的共性挑战。这种“嵌入-整合-响应”的闭环逻辑,推动多元主体从松散共存转向深度协同,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产业韧性。副中心也需以党建为纽带,在重点领域构建政企社联动的发展共同体,使组织力成为驱动创新生态的核心引擎。
解码产业社区转型的破冰启示
西集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科长 于洪丹
一、从深圳感受到的触动
政策严肃性的震撼教育。深圳产业政策的精准设计源于对市场与企业需求的深度把握,其刚性执行源于清晰权责与高效监督,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其源于实践、成于协同、强于执行。
执行时效性的深刻启示。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已内化为行动基因。从“秒批”政务服务到重点项目的极速推进,彰显其闻令而动、分秒必争的执行文化。对比之下,提升我们自身的政策响应速度与落地效能刻不容缓。
深度参与的成就感召唤。深圳干部在产业社区建设中的主人翁姿态和职业价值感,处处可见的那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宣传口号,都是干部深度融入发展大局的生动体现,是深圳内生动力与创造活力的“源头活水”。
二、对副中心干部的反思
对标深圳,反思副中心,我们的干部队伍不乏热情与奉献,却常困于“三没”窘境——缺乏攻坚克难的底气、锐意突破的勇气、精准施策的落脚点。破解之道,在于系统性重塑干部培养路径。
创新培育机制,构建“三有”格局。强化思想引领,筑牢“有理想”的信念根基;拓展高端培训与发达地区挂职,开阔“有视野”的战略眼光;优化激励容错机制,激发“有活力”的干事激情。
涵养内生动力,培育“四爱”特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鼓励干部“爱学习”以更新知识储备;倡导深入调研与反思,引导干部“爱思考”以穿透问题本质;搭建展示平台,推动干部“爱宣传”以讲好副中心故事;建立复盘习惯,促使干部“爱总结”以萃取经验智慧。
聚焦实战砺炼,铸就“六能”尖兵。通过压担子、交任务,在文稿撰写中锤炼“坐下来能写”的功底;在路演汇报中提升“站起来能说”的自信;在项目一线锻造“拿起来能干”的硬功;在资源协调中拓展“走出去能协调”的人脉;在攻坚战场磨砺“急难险重能上”的担当;在基层走访中深化“面对群众能下”的情怀。
以深圳经验为例,走好副中心产城融合“三步棋”
于家务回族乡综合办副主任、科长 段旭武
要坚持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摸清家底定方向,解决“我们有什么”的问题。摸清家底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明确副中心产业定位与发展阶段。区委组织部领导在培训过程中提到,回答好市委20年之问,要能够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到深圳来学习就是要提高我们捕捉和发现的能力,帮助副中心的干部提高认识、开拓视野,避免存在信息上的不平衡和剪刀差,要更好地认识副中心所处的历史阶段,扎实做好目前的工作,通过反思问题来反复修正前进。光明科学城建设前,深圳用了2年时间调研全球20个科学城,发现“科研装置与产业转化脱节”是核心痛点,最终提出“沿途下蛋”模式,即科研阶段同步孵化企业,布局脑解析、合成生物等稀缺性大科学装置。副中心在产业社区建设也可就现有资源、现实需求、产业准入标准等问题进行深度调研,为进一步制定适宜政策和发展模式打好基础。
要强化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明确发展路径,解决“我们要干什么”的问题。早在2011年,广东省“十二五”规划中就已经出现产城融合的概念,天安云谷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产业功能与配套服务的结合,逐步形成了产业社区的雏形。在2016年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章节明确提出了“推动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转型,支持建设特色产业社区,完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促进职住平衡”。结合此经验,副中心在建设产业社区工作中,也可考虑先行先试,参考光明科学城“科研-小试-中试-制造”空间划分模式,按照基础研究区、应用转化区、配套服务区等进行政策配套和基础设施配套的设计规划。
要坚持目标导向,压茬推进抓落实,解决“我们要实现什么”的问题。华为以十年为周期规划5G基础研究,通过金字塔创新模型最终实现从技术领先到商业成功的闭环,5G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分阶段技术储备的结果,真正的竞争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就副中心建设产业社区来说,可以通过制定目标,分阶段压茬推进,利用10年或者更长时间把产业社区的试点建成副中心标准的产业社区,最终建成京津冀产城融合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