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春季版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写道: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过去数十年来全球经济运作体系正在被重置的时代”——美国总统挑起的贸易战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下行压力。
古林查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也批评了特朗普的贸易战新乱象,并强调:美国在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的同时,也将给自身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长将主要依赖中国与印度”,美国影响力下降。
按IMF数据推算:2024年中国对全球GDP增长贡献26%
高峰时间段,确切的说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之前的数年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GDP的增长贡献率都达到了30%,部分年份甚至超过了30%。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率由高速,落入中等偏高位置。
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因此出现了下滑,但依然处在25%至30%区间,继续排在第一的位置。在特朗普的干扰下,未来5年,也就是2025年至2030年预计会进一步下滑至23%,但仍将超过其他国家,排名第一。
未来5年,印度对全球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平均为15.2%(如上图),超过美国,排名第二。而美国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将会下滑至11.3%,降至第三名。之后是印尼的3.4%,俄罗斯、土耳其与巴西的2%……
IMF的预测还显示:全球增长继续高度集中,大约80%的增长来自25个贡献最大的国家。这里面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中印领跑,而包括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英国在内的发达经济体则相对黯淡。
各国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如何计算的呢?
标准的计算规则是:先计算出一个国家GDP在全球的份额,通常是利用前一年数据。然后再获得这个国家下一年的经济实际增长率,最后将这些数据与全球经济整体的实际增长率做对比。
文字不太好描述,我们来看公式:以计算中国经济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为参考,她等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份额,乘以中国GDP的实际增长率,再除以全球GDP的实际增长率”。
大家跟随南生来计算2024年的贡献率吧,先要获得前一年的全球份额,以IMF公开的数据库为准:中国2023年的GDP为18.27万亿美元,全球经济总规模为106.43万亿美元,中国经济占比为17.17%。
在此基础上,中国2024年的经济实际提升了5%,这就相当于在17.17%的基础份额上扩张了5%。两者相乘,得到了扩张力度,大约是0.86%,也就是说:中国对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了0.86%。
请注意,这是贡献了,而不是贡献率。计算贡献率,必须还得获得全球经济在2024年的整体提升力度——IMF给出的预估数值是3.3%。全球GDP仅实际提升3.3%,这里面的0.86%是中国提供的。
要想获得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要继续计算,就是使用0.86%除以3.3%,数值为26%。包括美国、印度在内的其他所有国家、地区则贡献了2.44%——这是用3.3%剔除中国贡献的0.86%而得到的数值。
再使用2.44%除以3.3%,得到的74%就是中国之外的国家、地区的整体贡献率。没有看懂的网友请将上述文字、配图多阅读几遍。
还有一种计算方式,通常是采用购买力
计算单个年份的贡献率,一般都是采用本文刚刚提到的方法,但涉及到跨越多个年份的数值时“我们很难调整、剔除单个国家与全球经济整体的物价变动因素”,这时就需要借助购买力平价体系。
该体系是由IMF、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来建设的,摒弃汇率、物价波动带来的影响,直接参照各国经济规模“相对于美元的实际购买力”的变动大小,并以此计算各国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
看文字介绍,很多人看不懂,那我们就直接计算吧,仍以IMF的预估为例:2025年的中国购买力GDP为40.72万亿美元,到2030年将变成54.23万亿美元,5年时间累积新增13.51万亿美元。
在购买力体系规则下,IMF预测全球经济总量将由2025年的206.88万亿美元,扩张至2030年的265.7万亿美元,未来5年时间内将提升58.82万亿美元。
未来5年时间,在购买力规则体系下,也就是变相剔除中国与世界的“物价、汇率等干扰因素后”,中国GDP的增长数量相当于全球GDP增长数量的比例为23%——这就是贡献率,用13.51除以58.82。
按照IMF的预测,印度购买力GDP将由2025年的17.65万亿美元,提升至2030年的26.57万亿美元,增量为8.92万亿美元。5年时间内预计全球GDP增量是58.82万亿美元,印度贡献8.92万亿,贡献率为15.2%。
再看看美国,IMF预测2025年的GDP为30.51万亿美元,到2030年将提升至37.15万亿美元,5年时间新增6.64万亿美元。再用6.64万亿美元除以全球新增的58.82万亿美元,得到美国的贡献率为11.3%。
若IMF的预测成真,这将意味着:20多年来中美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二元格局”将改变为中国、印度与美国的“三角支柱”。对此,网友们如何看待呢?本文由南生撰写,欢迎转载、转发、评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