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首先要提高国民收入水平,要改变一次分配的比例,这就涉及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涉及要素市场化的改革,另外也涉及财税制度的改革。财政过去主要是支持投资的,投资项目现在要转到投资于人,财政转型是政府职能转变一个很重要的任务。”3月25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举行“高端对话:中国改革与经济前瞻”分论坛,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作出上述表述。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
过去“重投资轻消费”,现在要提振消费、为消费正名
谈及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和障碍,以及和下一步改革政策调整的关系,彭森认为,中国当前经济运行还是有很多困难和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某些企业的经营困难、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社会预期偏弱。这些问题中最关键的还是内需不足。
他援引最新公布的1、2月份的统计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去年全年的3.5%上升到4.0,但与中国五年前始终是有8%以上的增速来说是比较低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7%,通胀为负;中国的外贸进口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3%。这都反映了内需不足。
“内需不足的原因可能最重要的还是国内消费不足。”彭森分析,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在传统观念上有“先生产后生活”“重投资轻消费”的传统思维,伴随着这种传统思维,我们传统的政策、传统的制度都是对消费不太友好的,出现了消费压抑的状态。他指出,世界总体的消费率,例如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总体消费率在80%左右,中国只有55%,居民的最终消费率中国只有38%,而美国和西方国家一般在60%左右。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下一步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一个大问题。
彭森判断,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从过去的“投资主导型”转向“消费主导型”的过程,如果转型顺利,中国扩大内需和高质量发展就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和动力。“我现在作为国家‘十五五’规划的专家组成员,也是北京市等地方省市的‘十五五’规划专家组成员,我走到哪都讲这个意思,就是一定要提振消费,为消费正名,中国经济要走消费繁荣的道路。”他认为,“在制定‘十五五’规划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增加一个指标即消费率,我们完全有可能经过努力把中国的消费率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增加5到8个百分点,再经过一个‘五年计划’,到2035年中国的最终消费率能够达到70%以上,缩小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是非常重要的”。
论坛现场。
提振消费要改革财税体制,财政要从投资项目转向投资于人
今年全国两会后,中办、国办就公布了提振消费的专项行动方案,而且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大任务,第一项就是大力提振消费,改善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内需。“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调整,对中国经济的转型也是意义重大的。”彭森认为,这不仅仅是战略调整。因为提振消费首先要提高国民收入水平,要改变一次分配的比例,这就涉及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涉及要素市场化的改革,另外也涉及财税制度的改革。财政过去主要是支持投资的,投资项目现在要转到投资于人,财政转型是政府职能转变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随着新的战略的确定,中国经济如果能够实现这样一个转型,那我们提高国内需求,克服当前经济存在的一些困难,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个目标就是有希望的。”彭森如是说道。
在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彭森提到了一个数据,有专家对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做了一些分析,主要是结合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做的分析。前40年平均能到9.4%的增长,经过理论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大约是3.49%,占1/3强,差不多是37%的比重。全要素生产率有不同的因素,包括广义技术进步的因素,这是个常量,每年对经济拉动1个点左右,还有2.49个点靠的是制度创新,靠的是市场化改革,它能够释放对过去旧体制所束缚的社会活力。“如果通过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对中国下一阶段实现总体的发展目标是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
采写:南都记者陈秋圆 杨柳 发自海南博鳌、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