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紧密交织的当下,美国债务问题宛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其影响的涟漪正通过复杂的金融网络向世界各个角落扩散,尤其是在贷款领域,更是掀起了层层波澜。
2024 年,美国债务总额如同失控的火箭,一路急剧攀升,相继冲破 34 万亿美元、35 万亿美元、36 万亿美元这些令人咋舌的关卡。巨额财政赤字无疑是背后的主要推手,在 2024 财年,联邦政府支出犹如决堤的洪水,达到 6.75 万亿美元之巨,而收入却如枯竭的溪流,仅为 4.92 万亿美元,由此产生的 1.83 万亿美元财政赤字缺口,宛如一个无尽的黑洞,无情地吞噬着美国经济的根基。更为严峻的是,近年来长期处于高位的利率环境,使得利息支出在本财年竟然超越了国防开支这一传统的巨额支出项目,美国已然陷入 “财政赤字 — 发行国债 — 支付利息 — 更大财政赤字” 的恶性循环泥沼,难以挣脱。
图片来源于网络
12 月 19 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仿若一道晴天霹雳,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报告显示,10 月份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从 9 月份的 8.6729 万亿美元急剧缩水至 8.5955 万亿美元,这一显著的下滑背后,是全球投资者对美国国债信心的摇摇欲坠。在美国的前十大 “债主” 阵营中,包括日本、英国、加拿大等长期盟友在内的 7 个国家,在当月毅然选择减持美债,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预示着全球资本正在对美国债务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和布局。
从短期视角来看,美债价格在美联储启动降息后却遭遇罕见的持续暴跌,无疑是引发此次减持潮的直接导火索。投资者们眼睁睁地看着手中的美债价值不断蒸发,恐慌情绪迅速蔓延,抛售美债成为他们止损的无奈之举。而从长远角度分析,美国债务增长近乎失控的局面,才是侵蚀投资者信心的根源所在。当对美国偿债能力的怀疑如阴霾般日益浓重,抛售美债以避险,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性的抉择呢?毕竟,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棋局中,投资者首要考虑的是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而美国债务问题的恶化使得美债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在这一严峻的背景下,美国的贷款市场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美国国内的金融机构在面对政府债务高企和经济前景不明朗的双重压力下,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审批愈发谨慎。企业贷款难度增加,许多原本计划扩张或进行新项目投资的企业,由于融资渠道受阻,不得不搁置计划,这进一步抑制了美国国内经济的活力。对于个人而言,住房贷款、消费贷款等的利率和审批条件也变得更加苛刻,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和购房意愿受到抑制,消费市场的低迷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的复苏步伐。
另一方面,在国际贷款市场上,美国国债作为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抵押品和风险定价基准,其价值的波动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许多以美元计价的国际贷款合约面临着重新评估和调整的压力,银行和金融机构纷纷提高了对美国相关贷款的风险溢价,这使得美国企业和政府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大幅上升。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由于持有大量美国国债作为外汇储备资产,也面临着资产减值的风险,这不仅影响了它们的国际收支平衡,也使得它们在国际贷款市场上的借贷能力和信用评级受到潜在威胁。
美联储和美国政府在这场债务危机中却陷入了一种令人费解的矛盾境地,始终未能祭出有效的解决良方和务实的应对举措,反而是各种自相矛盾的表态频繁见诸报端,成为舆论的焦点。
美联储在 11 月下旬发布的半年度金融稳定报告,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美国国内金融专业人士内心深处对联邦政府巨额债务的深深忧虑。报告显示,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将政府债务问题视为头号金融稳定风险的专业人士占比,从 40% 急剧攀升至 54%,这一数据的飙升,无疑是对美国债务危机的一次严厉警示。然而,尽管美联储深知美国债务可持续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关乎生死存亡的利率问题上,却依然试图强化放缓降息的预期。上周货币政策例会宣布降息 25 个基点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那番 “更加谨慎” 的表态,瞬间引发了美股市场的剧烈震荡。人们不禁要问,美联储此举究竟意欲何为?如果放缓降息,美国财政状况必将进一步恶化,经济稳定性也将遭受重创,这难道是美联储想要看到的结果吗?这种利率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贷款市场的利率走势也变得扑朔迷离,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者,都难以准确预测未来的融资成本,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和不确定性
而新一届美国政府在债务问题上的态度,同样充满了矛盾与迷茫。共和党团队提名的财政部部长候选人斯科特・贝森特怀揣着雄心壮志,试图通过限制政府开支、放松管制、增加国内能源生产以及减税等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经济增长,进而降低赤字,甚至立下宏愿,希望到 2028 年将美国的财政赤字缩减至占 GDP 的 3%。然而,就在人们对这一计划寄予一丝希望之际,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却在近期的两党债务上限谈判中,突然发出暂停或彻底取消联邦债务上限的惊人呼吁,这一想法倘若付诸实践,无疑将为美国债务状况的恶化再添一把烈火。同一个政治团队,在如此关键的问题上却提出截然不同的施政方向,这在全球政治舞台上也实属罕见,让人不禁对美国政府解决债务问题的决心和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种政治上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国际投资者和央行或东融等非银行的贷款机构对美国的信心进一步受挫,他们更加谨慎地对待与美国相关的贷款业务和投资项目。
随着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在债务问题上的各种矛盾表现不断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越来越多的市场机构开始警醒。他们敏锐地意识到,一旦市场对美国国债彻底失去信心,那么美国政府必将陷入巨大的融资困境,甚至可能无法按时偿还到期的债务,这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无疑将是一场灾难性的风暴。因此,各国投资者适时减持美债,不过是在这动荡不安的金融海洋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之举。美国债务问题的未来走向究竟如何?是会在重重危机中寻得一线生机,还是会在矛盾与挣扎中走向更深的深渊?这不仅是美国自身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更是全球经济格局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其答案,或许将在未来的岁月中逐渐揭晓,而在此过程中,全球贷款市场也将持续受到美国债务问题的深刻影响,在波动与调整中艰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