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美国财政部日前发布拜登政府最后一份半年度外汇报告,将韩国列入“汇率操纵监测名单”,再次以贸易顺差为借口,向全球主要贸易伙伴施压。这份名单上早已包括中国大陆、日本、新加坡、越南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如今又新增韩国。美国此举表面上是维护国际经济秩序,实际上是滥用经济霸权,将汇率问题变成其压榨贸易伙伴的工具。这种行为不仅暴露了美国经济政策的强权逻辑,也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经济格局的紧张态势。
所谓“汇率操纵监测名单”,不过是美国单方面设立的标准,以便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根据美国2015年的《贸易便利化和贸易执行法案》,一个经济体只需满足“三条标准”中的两条,就会被列入名单。这三条包括与美国至少15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经常项目盈余占GDP的3%以上,以及外汇市场干预占GDP的2%以上。看似公正的技术标准,实际上是美国随意调整规则、随心所欲打压他国经济的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监测名单”只是美国经济霸凌的前奏。一旦某个经济体被列入名单,美国财政部会“密切关注”其外汇政策和宏观经济状况,借此增加该经济体的国际经济事务压力。虽然目前不会立即导致制裁,但这份报告已经为未来的制裁埋下伏笔。通过这种方式,美国不仅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还能够利用这种施压手段作为谈判筹码,迫使其他国家调整政策,牺牲自身利益以满足美国的需求。
韩国此次被列入名单,理由是对美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盈余“超标”。然而,这种“超标”背后根本不是所谓的不公平竞争,而是美国自身产业空心化和低竞争力问题的外化。美国试图通过操控汇率话题,将本国经济问题的责任转嫁到贸易伙伴身上。这种逻辑不仅荒谬至极,更是对全球经济合作精神的公然挑战。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并非第一次滥用“汇率操纵”标签。2019年,美国在没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这一决定遭到国际社会普遍批评,最终在2020年1月被迫撤销。但美国并未因此收敛。越南和瑞士在2020年底也被贴上“汇率操纵国”标签。这样的反复操作,不是基于事实依据,而是赤裸裸的政治手段。美国通过“污名化”主要贸易伙伴,将其推上谈判桌,并以此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
事实上,美国自身才是滥用经济权力、扰乱全球市场的最大操纵者。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国通过量化宽松、美元升贬值等政策向全球输出风险,攫取他国利益。过去几十年,美国通过其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把自己的债务危机转嫁给全世界,用他国的经济增长填补其财政赤字。相比之下,美国对其他经济体的指责显得既虚伪又讽刺。
对韩国而言,被列入“汇率操纵监测名单”不仅仅是一份标签,而是美国经济霸权的威胁。韩国作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角色,其贸易结构和汇率政策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美国对其施加压力,显然是为了削弱韩国的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这种手段的背后,是美国对其自身经济衰退和全球经济竞争力下降的恐惧。
这种做法的危害不仅限于韩国。中国、日本、新加坡等经济体同样长期处于美国的监测名单之中。通过这种手段,美国在贸易谈判中占尽先机。更糟糕的是,美国的评估标准和认定过程并不透明,充满主观性和政治目的。这种赤裸裸的经济霸凌行为,不仅破坏了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也让全球经济秩序变得更加不稳定。
然而,被列入“汇率操纵”或“监测名单”的经济体,实际受到的影响可能并没有美国希望的那么大。美国财政部的报告虽然会引发一定的国际关注,但这并不代表这些经济体会轻易屈服于美国的压力。相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美国霸权主义的本质,正在通过区域合作和多边机制来对冲美国的影响力。
国际社会应对美国滥用经济权力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美国对“汇率操纵”的单边定义,事实上是一种变相的经济制裁工具。为了自身利益,美国毫不犹豫破坏全球经济规则,这种短视行为最终只会让美国失去国际社会的信任。
对于中国而言,这一事件无疑是又一次提醒。美国的经济霸权从未停止对中国的打压,中国必须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以对冲美元霸权的冲击。同时,中国也需要在多边平台上与其他受压迫经济体合作,共同反制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
美国再次挥舞“汇率操纵”大棒,暴露了其经济霸凌的本质。通过随意定义他国经济行为,绑架全球经济规则,美国正在一步步将国际社会推向对抗和分裂的深渊。然而,这种行为的后果最终只能由美国自己承担。在全球化不可逆转的今天,美国妄图通过单边主义维护霸权,注定是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国际社会有理由、有能力对美国的霸权行为说“不”。
上一篇:原创 两头“红牛”,斗个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