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资本市场正经历着不平凡的变革。金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天职,近年来,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成效显著,有力畅通了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从创业板开市到设立科创板,从试点注册制再到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走向资本市场舞台。
随着招股书的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搜狐财经力求用专业的财经报道分析企业,帮投资者选优筛劣。
在这其中,谁将是资本市场的赢家?谁能圆梦IPO?搜狐财经《拆解IPO》栏目,聚焦计划在A股、港股、美股的上市的重点企业,从盈利能力、竞争态势、风险防范等多个角度,剖析企业价值。
本文为第149期。
出品 | 搜狐财经
作者 | 岳家琛
近日,连连支付的母公司连连数科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拟赴港上市。
连连数科是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其收入的八成来自于支付业务,具体来看,包括收款、付款、收单、汇兑等。连连在其中向商户收取服务费用。
在想象中,支付平台几乎可以“躺着赚钱”,其本质就是从一家手中收取现金,扣除手续费后,再传递给下一家。如果这些客户的收入不断增长,那么支付平台拿走的钱将会越多。
然而,看似“光鲜”的业务,却并未让连连盈利。截至去年末,连连手握88亿元资金,却连年亏损。过去三年,连连累计亏损多达20亿元。
此外,连连早在2021年,就曾向内地监管机构提交了上市前的支持文件,进行早期IPO准备工作,但此后没有了其继续推进上市的消息。目前其IPO进度停留在2021年7月的第三期辅导。
连连所经营的支付业务究竟是一项怎样的生意?其离钱最近却又为何难以赚钱?这样的生意能否获得资本市场认可?
支付服务费率约0.05%,毛利率达66%
如果从交易规模来看,连连的规模不可谓不大。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末,连连数科为全球180万家商户及企业提供服务,2022年全年数字支付服务的总支付额达11530亿元,同比增长18.72%。
在180万个商户中,活跃跨境卖家达到84.5万个。连连的客户主要包括商户及企业,其主要通过电商平台与终端买家进行零售业务。
从收入来看,2020年至2022年,连连数科的总收入分别为5.89亿元、6.44亿元和7.43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3%。
连连数科的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数字支付服务和增值服务。其中,数字支付服务是其主要业务。数字支付服务主要包括收款、付款、收单、汇兑、虚拟银行卡及聚合支付。
过去三年,连连数字支付服务收入分别为5.38亿元、5.88亿元和6.3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91.4%、91.3%及84.8%。
连连的收费模式有两种,包括按照TPV的一定百分比向客户收取服务费,或按每笔交易向客户收取固定服务费。
连连并未披露服务费比例。不过根据去年支付业务收入和总TPV数据计算,平均服务费率为0.05%,即1万元的支付数额,收取5元服务费。
连连数科公司的供应商则包括商业银行、清算机构等,连连需向这些供应商支付手续费。
过去三年,连连支付前5大供应商采购额分别为1.06亿元、1.15亿元及1.2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比重分别为62.8%、68.6%及53%。
向商户收取的服务费与向银行等机构支付的手续费的差额,就是连连的盈利空间。
事实上,支付业务可谓一项“躺着赚钱”的业务。过去三年,连连的毛利分别为3.78亿元、4.39亿元和4.66亿元,毛利率均超过60%,分别为64.3%、68.2%及62.7%。其中数字支付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65.5%、69.1%和66.6%。
如果再将数字支付业务细分,2022年度,数字支付服务中的全球支付的毛利率达78.5%,而中国境内支付的毛利率仅29%。
近九成亏损来自对子公司的投资
然而,看似“光鲜”的业务,却并未让连连盈利。
2020年至2022年,连连分别亏损3.69亿元、7.47亿元和9.1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达20.32亿元,且亏损幅度逐年扩大。
连连真的不赚钱吗?
通过招股书可知,连连为旗下子公司背负了大量亏损。过去三年,连连数科承担按权益法核算的联营公司净亏损3.29亿元、6.87亿元和8.05亿元,分别占净亏损的89.1%、92%及87.8%。
招股书称,该公司的亏损主要为按权益法核算的对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投资的亏损。
连通公司是一家怎样的公司,为何会亏损如此之多?
根据招股书,连连数科与美国运通于2017年成立连通公司,根据合资协议,连连数科持有连通公司50%股份。连通的日常运营管理由美国运通提名的代表控制,连连数科没有连通的控制权。
资料显示,2020年6月,连通公司获得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成为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
连通公司的总注册资本为50.6亿元,连连数科有义务支付其中的25.3亿元。目前,连连数科已支付24亿元。
按照权益法核算,连连数科承担连通亏损金额分别为3.28亿元、6.87亿元、8.05亿元,三年累亏18.2亿元。
目前,连连数科对连通公司尚有1.3亿元注册资本,需要于2023年支付。
过去三年,连连数科经营性现金流分别为-5918.7万元、1.06亿元、-3333.7万元。
截至去年末,连连的在手现金多达87.57亿元。不过,据招股书称,客户资金及受限制现金构成绝大部分现金资产。
截至去年末,连连可动用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46亿元。
此外,2020年,连连完成收购网易旗下小额贷款公司,并更名连连小贷。收购后,衍生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为1544.4万。
根据2020年11月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小额贷款业务只能在其注册省份经营。
受征求意见稿的影响,连连评估认为,连连小贷的未来盈利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因此,连连对连连小贷的营业执照和许可证计提了全额减值准备。
估值三年翻三倍,IPO前估值150亿元
不过,即便扣除上述子公司权益法核算因素的影响,过去三年,连连数科经调整EBITDA分别为1.22亿元、2603万元及-1741万元,亦不算“躺着赚钱”。
2020年至2022年,连连数科研发费用支出分别为1.24亿元、1.74亿元、2.1亿元。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分别为21.05%、27.02%、28.26%,研发费用占比逐年提高。
此外,2022年度,连连数科行政费用2.58亿元,占比34.77%;销售费用1.39亿元,占比18.73%。
综上计算,三大费用支出合计占营收比重达81.76%。
不仅如此,连连数科未来要想维持高毛利,或许并非易事。招股书显示,数字支付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目前国内有超过190家第三方企业支付商取得央行下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其竞争对手包括PayPal、汇付天下等。近几年,网易、腾讯等大厂也入局了跨境支付业务。
融资方面,在IPO前,连连共进行四轮融资,在2020年10月的D轮融资后,估值约150亿元。
与2018年A轮融资时的40亿元估值相比,翻了三倍。四轮融资的机构投资者包括光大投资、红杉臻盛、博裕景泰、中金佳泰、财通创投等。
连连的董事长为章征宇,现年57岁。章征宇在2011年9月至2018年1月曾担任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章征宇直接持有连连11.57%股权,并通过创连致新间接持有连连16.97%股权,合计持股比例为28.54%,为连连实际控制人。
章征宇、吕钟霖、肖瑟秋组成的一致行动人为连连控股股东。三人共拥有连连的38.91%股份权益。
此外,光大集团旗下光大投资为第四大股东,持有连连数科7.88%股权;博裕资本旗下博裕景泰持有6%股权,为第五大股东;红杉资本旗下红杉臻盛持有5.26%股权,为第六大股东。
除上述机构,国开投资、泰康人寿等国内投资机构均为连连数科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