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KUYAOLAN
编者按
随着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持续实施,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显著增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布局框架开始显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呈现出全新局面,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期,一些研究机构深入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提出了下一步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建议。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不断累积,区域经济发展正逐步迈向结构优化、竞相发展的新阶段。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阅读提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5)》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应着力释放区、县发展动能,深化区域协同。《国家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评价报告(2025)》把全国17个国家级都市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五个维度全面发展为标准,将发展水平划分为标杆型、领先型、发展型、成长型四个等级。《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城区经济总量稳健增长,城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主力军”作用愈发凸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
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5)》
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呈
现鲜明的双核主导格局
近日,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与重庆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认为,成都及重庆主城区作为核心区域,总指数相对较高,形成城市群发展的双核引擎,核心区域周边县(市、区)总指数次之。从两大都市圈对比来看,成都都市圈总指数达101.341.重庆都市圈总指数为98.659.成都都市圈在综合质效、创新驱动、绿色生态和开放共享四个维度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创新驱动(102.016)和绿色生态(103.989)方面表现突出。
《报告》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指数前100区县,是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锋队与示范者。从类型分布情况来看,市辖区占据主导,入围数量达63个,反映出市辖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从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双核主导格局。重庆市共29个县(区)入围,成都市共19个县(市、区)入围,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关键力量。
《报告》认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应着力释放区县发展动能,深化区域协同。一是优化合作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打造西部科创高地。二是以产业为核心,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产业体系。三是提升双城带动能力,强化城市群内区县梯度培育,推动大中小城市融合发展。四是畅通内外循环,建设开放共享通道,提升成渝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功能和战略地位。
《国家级都市圈高质量
发展评价报告(2025)》:
国家级都市圈是经济高质
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近日,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国家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评价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以全国17个国家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评价维度,形成三级指标体系,将发展水平划分为标杆型、领先型、发展型、成长型四个等级。
一是标杆型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凭借其在创新活力、产业升级、开放水平及民生共享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脱颖而出,成为引领全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二是领先型都市圈。广州、杭州、南京三个都市圈,在创新驱动、区域协同、绿色转型及开放合作等方面展现出强劲实力,被评定为领先型,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是发展型都市圈。青岛、厦漳泉、成都、武汉、西安、合肥六个都市圈,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它们在创新潜力挖掘、产业特色培育、区域协调机制构建及民生服务优化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发展动能充沛,未来提升空间广阔。
四是成长型都市圈。福州、长株潭等7个都市圈,处于高质量发展起步阶段。它们在夯实发展基础、探索特色路径、强化区域联动等方面持续发力,虽面临一定挑战,但成长潜力巨大,是未来都市圈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
《报告》全面呈现了各都市圈的发展现状,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2025年中国城区
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城区驱动经济高质量
增长的“主力军”作用凸显
近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城区经济总量稳健增长,2020年到2024年,中国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45.2万亿元增长到57.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6.1%。截至“十四五”末,中国城区投资平均增速触底回升,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和数量持续攀升,城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主力军”作用愈发凸显。
《报告》指出,展望“十五五”,中国城区发展呈现出六大新趋势。一是创新驱动模式将从技术追赶向原创引领跃迁,原创策源能力将显著增强,城区创新载体将向“融合共生型”生态升级,城区主导产业与前沿科技双向赋能的模式将走向成熟。二是产业将从规模扩张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硬科技产品将在城区加速集聚,都市型先进制造与“工业上楼”模式成为新常态。三是城区空间将从单点发展向网络化协同结构进阶,协同发展将更加强化,城区内“多中心、组团化”发展与功能融合更加深化。四是城区绿色发展路径将从减排约束向零碳产业快速蜕变,城区建设将从被动节能迈向主动产能与智慧用能。五是城区开放合作将从外贸依赖向规则主导转换,产业品牌化加速推进,城区将成为内外贸一体化的枢纽和节点。六是城区发展共享方式从基础保障向品质生活升华,全龄友好与包容性设计将成为城区更新的重点。
《报告》提出,“十五五”期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着重把握五个重点路径。一是促进“科创+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二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强基跃链”,重塑城区产业竞争新优势。三是推进“产城人”融合空间再造,激发城市更新价值裂变。四是深化“双碳”目标引领的绿色转型,培育城区发展新动能。五是创新“数智赋能”治理模式,构建高质量发展服务新生态。
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足、潜力大
阅读提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逐步迈向结构优化、竞相发展的新阶段。《区域蓝皮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24—2025)》指出,2024年,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区域经济展现出旺盛的活力和多样性。《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25)》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5年来,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扶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指出,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京津冀产业协作不断走深走实,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等,从疏解到共生,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提速。
《区域蓝皮书:中国区域经济
发展报告(2024—2025)》:
2024年区域经济展现出
旺盛的活力和多样性
近期,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撰的《区域蓝皮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总报告、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模块,深入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
《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五大态势:区域经济增长“西快东慢”,分化明显;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培育发展,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向纵深推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底色。
《报告》认为,2025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区域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挑战: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国新旧动能转换面临多重压力;居民就业增收和国内需求不足挑战;地方财政压力较大。
2025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报告》提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建议要多措并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一是加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力度。二是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格局。三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四是以绿色低碳发展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五是进一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
《《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
经济发展报告(2025)》: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期联合发布的《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5年来,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扶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报告》指出,西部地区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与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在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中,食品与饮品产业发展潜力最大,具有较强竞争力。西部能源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具有产业禀赋基础,农牧业、煤炭采选业、金属加工业与清洁能源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在西部地区新兴特色优势产业中,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潜力较大,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指数远高于其他产业,这表明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此外,清洁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一定规模,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报告》显示,西部地区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城市群内部协同发展、跨省毗邻地区融合发展以及山川沿线经济带建设。中欧班列形成东、中、西三条主通道,运行量逐年增加。同时,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平台不断健全,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国家级博览会等平台提升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
《报告》指出,西部地区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等。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此外,西部地区生态质量稳步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不断提高,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
《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
发展报告(2025)》:
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
正在加速推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黄淮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联合发布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对京津冀非首都功能疏解、协同创新、产业、生态、城镇体系、交通、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的进展与成效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报告》认为,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助力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加快推进;协同创新格局不断深化,区域创新实力持续增强;产业协作不断走深走实,“链群”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一体化持续拓展;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推进,驱动京津冀民生服务均等化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深化。
《报告》认为,京津冀三地面临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这包括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资源配置不均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区域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需加快建设;区域发展关键领域协同关联度有待提升,北京辐射带动作用亟须强化;非首都功能疏解压力尚大,基础设施支持作用仍需提升。
为助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报告》提出,疏通“制度经络”,以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关键资源开放共享;鼓励制定《京津冀科技人才资质互认目录》,共建科技人才数据库;试点科学家“北京聘用,津冀履职”机制和“创新积分跨区域兑换”政策,如积分可在三地兑换科研设备使用权、住房补贴等权益。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李晓红据公开资料整理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