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是审计组现场查证结果的最终体现,也是审计机关对外发表意见的法律文书,而写好一篇优秀的审计报告,如同烹饪一道美味佳肴,需“色”“香”“味”俱全,而不是随意的烹熟这样简单。
清晰的事实表述,让报告“色泽鲜艳”
审计报告中,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占据了报告的大壁江山,事实表述是否清晰是考核审计报告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问题表述过于冗杂、不知所云,即便囊括了较为重点的问题,也会像一道糖色炒过头的糖醋排骨,让人“浅尝辄止”。因此,审计报告中的问题表述一是应描述清晰、言之有物,既要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事实,也要适当精简提炼,不当底稿的搬运工。二是应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要完整反映审计期间发现的重要问题和潜在的重大风险,也要主次分明,对相对次要的问题抓大放小,简明扼要,不煮一锅粥,这样写出的审计报告才会框架合理、中心明确、简洁清晰,才能让审计报告这道菜肴“色泽鲜艳”。
揭示出底层逻辑,让报告“香气扑鼻”
在审计期间,审计组会从各个方面发现一些现象、疑点,这些现象、疑点往往只是问题表现、问题结果,而审计组往往会忽略产生这些问题背后的底层逻辑,未揭示出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只将发现的问题或结果进行定性,这些未查深查透的审计问题只是浮光掠影,就像一道出锅很久的红烧肉,只能“望而生畏”。因此,在审计中应“打破砂锅问到底”,运用穿透式审计深入发现问题出现的底层逻辑,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只有将问题查深查透、定性准确,才能让写出的报告“香气扑鼻”。
可行的审计建议,让报告“回味无穷”
一些审计报告中经常见到的“下不为例”、“建议加强管理”等诸如此类针对性不强的审计建议,就像一道佛跳墙空有华丽的食材,缺乏厨师调味的精准,让人“喟然长叹”。要使建议落到实处,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就要有明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具体单位,要向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直接提出建议;针对具体问题,要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或解决方案,并确保切实可行。这样的审计建议才是有的放矢,也能让审计报告的读者感到“回味无穷”。
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 是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的载体。在撰写审计报告时, 只有清晰的问题表述、解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才能不断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让审计报告产生“美拉德反应”,做到“色”“香”“味”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