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和现代制造业不断迭代发展,我们从一个物质普遍不足的时代变为了一个物质充沛丰盈的时代,商业中心也由“工厂品牌”为核心的工业中心1.0时代,到现在”消费者王朝“的工业中心2.0时代迭代。在这个工业中心2.0时代当中,谁懂透用户,谁就能在商业世界竞争当种掌握了战术&战略武器。
对于用户的理解和认知是当下企业,特别是传统型制造企业需要跨过一道企业经营生死线。(职场打工人谁懂用户,谁就有勇气扛“内卷”)
为此本篇文章,我将从目标用户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目标用户分析来挖掘用户需求,通过对目标用户画像的分析等相关内容分享,给你浅说一下相关的”目标用户分析“原理方法,希望本篇文章内容能够对于你的目标用户分析带来启发,我们直接进入本篇文章的正文部分。
目标用户
目标用户,就是指那些有一定消费能力和购买力的人,他们更可能购买产品,并且具有一定的购买决策权。目标用户在互联网上被称为“种子用户”,也叫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通常是指产品的潜在消费者,他们对产品的体验和使用意愿都很高,往往愿意为产品付费。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在产品推广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种子用户。
因此我们要重点关注目标用户。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目标用户是有一定消费能力和购买力的人。这里有个核心关键词“消费能力”和“购买力”。如果没有消费能力和购买力,那就不会产生消费行为,也就不会产生数据。
用户画像
我们都知道用户画像是基于用户行为的一种描述。它描述了用户的各种行为,比如他的年龄、性别、爱好、教育背景、职业等等。如果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那么它就是有意义的。
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男性平均年龄为36.6岁,女性平均年龄为45.2岁。这些数据与我们平时的印象非常相似,所以在做数据分析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描述目标用户的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所有用户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高收入群体;第二类是中等收入群体;第三类是低收入群体。
显然,不同类型的用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用户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数据,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用户画像的核心是标签
用户画像的核心是标签,我们可以从用户的行为数据中提取出他们的标签,然后在这些标签中建立模型,计算出目标用户的特征和行为。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和行为为目标用户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因此,用户画像是一个基于数据分析和算法应用的复杂过程。
基于标签进行用户画像,需要经过两个阶段。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大量的数据,并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为我们提供一个完整、全面、准确的用户画像。
其次,我们需要通过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在这个阶段中,我们需要建立模型来计算目标用户的特征和行为。通过这种算法计算出来的特征和行为将有助于我们对目标用户进行更准确、更全面的画像。
目标用户
当然,这里的重点并不是指每个产品都要针对所有人去做推广。而是要找出符合产品定位的目标用户。这样才能保证推广方向的正确性,也才能保证产品推广效果。
例如:在做汽车配件产品时,我们可以确定产品的目标用户是开汽车的人;那么,就可以根据产品的市场定位来选择目标用户,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推广方向是正确的。
总的来说,在做产品推广时,我们需要把重点放在目标用户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推广方向是正确的。从而保证产品推广效果。
目标用户的特点
我们做产品,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用户,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特点。
这里给大家分享几个关于用户特点的总结:
首先,用户具有不同的性别和年龄,其次,用户会有不同的收入水平。最后,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用户画像。
当我们做产品时,先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产品去调研你想要调研的人群。
那么在我们调研人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对自己想做的产品有一定了解,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
2.有一定消费能力。
3.对价格敏感。
4.使用场景多为高频。
5.对于目标人群来说,他们在使用产品时会有哪些习惯和痛点?
当然,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特定的用户画像,因为每个行业、每个公司都不同,所以这个总结不一定适合所有产品。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共性、规律和思考方向。
年龄
从年龄上来看,我们可以将目标用户分为如下几类:
年轻用户:18-24岁,这类人群更注重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潮流、时尚。对他们来说,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就会愿意花钱去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中年用户:24-40岁,这类人群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这一类用户也会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进行尝试。他们对于生活、工作和社交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老年用户:40-70岁,这一类人群对于自己的健康更关注一些,同时他们也会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所以这一类用户更多地会选择购买保健品。
以上几类用户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希望用最少的钱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年龄上看,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产品的需求其实是相通的,比如:游戏、视频、阅读等产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年轻人更喜欢玩游戏,而老年人则更喜欢看视频。而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又会根据用户年龄层来细分。
比如:一些游戏中,有一些场景是针对中老年人群开发的。比如老年人很少会玩智能手机,所以这类产品就会将很多功能放在语音上。这样就可以降低用户学习成本,让他们更容易上手使用。
从年龄上看,我们也能看出很多产品都是根据年龄层来划分的:
针对年轻人推出了很多娱乐休闲类的产品;针对中年人推出了一些健康类、生活服务类等产品;针对老年人则推出了健康和养生相关的产品。
这里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是:在做目标用户分析时要避免和不同行业不同公司对比。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用户特点都会有一些差异,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拿自己所做产品跟行业里其他公司做对比。
如果对比的话,很容易产生一些误区。比如:在调研一个新功能时,我们需要将这款产品放到自己所在行业里去做对比研究,然后再得出结论。但这样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对其他行业进行分析了。只是在调研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以上误区即可。
收入
做产品,我们首先要了解用户的收入情况。如果用户收入较低,那么在产品定价上需要做出调整。
在市场上,有很多互联网产品都是免费使用的,但这些产品大部分都不赚钱。而像苹果这样的公司,在 iPhone问世之前,他们也没有任何盈利方式,但是他们却坚持了很多年,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因为他们对用户群体进行了调研后发现,那些收入较低的用户群体对于产品价格是很敏感的,而他们又很愿意为产品买单。
比如苹果手机就是这样一款产品。因为它的定价策略就是要让用户为高价买单。所以从一开始推出 iPhone手机时,苹果公司就在定价上做出了巨大的调整:它把 iPhone的价格定在了3999元人民币起,甚至比大多数安卓手机还要便宜。也就是说你想要用同样的钱买一部 iPhone手机,你需要花3999元才能买到。但是如果你想要购买一部安卓手机,价格就会稍微高一点。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苹果比安卓手机便宜?其实很简单:因为苹果公司知道这个群体现有购买能力。对于那些收入较低的用户群体来说,在价格上具有优势的苹果会成为其首选品牌,从而利于品牌对相关用户产生”幼鹅效应“。
所以对于那些收入较低的用户群体来说,他们在使用产品时也会更有粘性,也会更愿意为亲近自己的产品买单。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的收入情况来进行调整定价策略。
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先做免费用户,然后再逐渐去收取付费用户的费用。这样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目标用户的经济情况,从而进行合理定价。
我们在调研用户时,首先要了解这些用户群体是否有购买能力和意愿,如果没有购买能力和意愿的话,那么就需要调整自己的产品价格策略了。因为如果一个产品对于那些收入较低的用户群体来说使用支付成本过高,其相关产品就很难得到大规模普及了,也就无法降低相关产品的制造和运营成本。
需求
其实对于目标用户来说,他们对产品的需求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我们在做产品时所要做的事情。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会遇到哪些问题?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功能?我们需要在自己产品的目标人群里找出来。
当我们确定了目标用户后,就要根据目标用户去分析他们的需求,那么需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般是通过问卷调查和用户访谈的方式去进行,比如通过问卷可以直接问他们最近一次遇到产品问题是什么时候?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通过访谈可以直接问用户:你觉得目前产品中还有哪些功能你觉得还不够好,还需要改进?
最后,我们要从目标用户中去挖掘他们的需求。当我们问他们:你希望产品带给你什么样的体验?你希望获得怎样的功能?你觉得这个功能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去实现它?
通过这样三个步骤,我们就可以挖掘到很多东西。
通过目标用户分析挖掘用户需求
我们做用户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挖掘用户需求,然后再去对需求进行转化。
举个例子:有一天,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对我说,他想要买一款蓝牙耳机。我问他要买哪款蓝牙耳机?他说:“我要买最好的蓝牙耳机,音质好的,降噪效果好的。”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的室友买了一款,音质特别好,降噪效果也特别好,但是价格有点贵,大概要3000元左右。”我问:“你用过其他牌子的蓝牙耳机吗?”他说:“没有用过。”
那么我就可以判断这个学生是不是想要买最好的蓝牙耳机,然后再去了解更多的信息,最后就会发现该学生并没有真正需要购买的蓝牙耳机,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户需求挖掘。那么如何挖掘用户需求呢?
通过用户访谈来挖掘用户需求
用户访谈是通过观察用户行为,来获取用户的需求。通过用户访谈,可以了解到用户的行为和想法,从而判断用户是否有购买产品的需求。
举个例子:在做蓝牙耳机市场调研时,我们到了一家服装店,发现很多服装的标签上都写着“女士”,而且这些服装都是按照女性的身高、体型设计的,这就很符合女性的需求。
于是我们就从服装店老板那里了解到,很多女士都会买一款大一些的衣服,这样可以显示自己很瘦。这就是典型的需求。
以上案例就是通过用户访谈来挖掘用户需求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用户行为、询问用户需求等方式来挖掘用户需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用户访谈并不是万能药,它并不能代表所有人。如果遇到一些情况,我们就需要借助其他方法了。
通过观察和研究来获取用户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来获取用户需求,观察是指我们要在用户所处的环境中去观察用户。比如,在路上、在家里等,都可以去观察用户。比如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调研,那我们可以提前去了解一下这个地方的环境,比如去到某一个工厂参观一下,了解工厂的环境;再比如我们要到一家店里调研,我们可以提前到这家店里了解一下这家店的环境、价格、服务等等。
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知道用户想要什么、需要什么。比如我们想要一款能够连接多个设备的蓝牙耳机,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来了解用户想要连接哪种设备?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观察和研究来获取用户的需求,但是还有一种情况也需要通过用户画像和目标用户分析来获取用户的需求。
产品定位
通过用户画像和目标用户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好地确定产品的定位,了解用户的需求。
在了解目标用户时,我们会发现,用户的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在某个时间段,用户需要的是“手机壳”可能在另外一个时间段,用户需要的是“防水手机壳”、“防摔手机壳”。
这就是目标用户随着时间会发生变化,产品定位也需要根据时代而改变。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例子来了解一下目标用户变化和需求变化的情况。
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产品,想要做什么功能。这时就需要去分析下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背景下,目标用户所需要什么产品功能。例如: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手机壳”、“防水手机壳”其实都是一些功能性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够满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所有功能。
例如:现在移动互联网已经非常普及了,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了,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去分析下自己所处时代和背景下,目标用户最需要什么功能。
因此在设计一个产品之前,我们必须要对目标用户有足够了解,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功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确产品定位和发展方向。
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是用户标签的集合,它是用来描述用户的属性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每个用户都有一个唯一的、通用的身份,用来描述这个身份在某一具体场景下所表现出的特征。而每个人都有一个唯一的、通用的属性,它决定了这个人在这个场景下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用户画像的核心:精准
我们需要分析的是用户,而不是用户的所有信息。所以,在进行用户画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根据用户的属性来进行分析,而不是根据一些非目标用户的信息来进行分析。因为非目标用户的信息是无法进行分析的,也无法通过这些信息来判断这位用户究竟需要什么。比如你在做一个电商网站时,你需要判断这个网站到底是为男性用户还是女性用户服务的,那么你就可以通过上面那个案例中那个男运动爱好者这个标签来判断这个网站究竟为哪种类型的目标用户服务。
而这里说到的精准,就是指我们能够根据目标用户来分析他们在不同场景下会有什么样的特征表现。而不是根据其他非目标用户的信息来进行分析。比如我们想要通过对女性用户进行分析来了解她们最关注哪些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她们最关注的几个问题中选择几个去做分析。比如一个电商网站为了让女性消费更方便,在首页展示了各种广告,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女性消费时最关注的几个问题来分析哪些广告更符合她们的需求。但是如果你没有明确知道这位女性是男性还是女性,那么你就无法根据她对广告的反应来判断她到底是喜欢这个广告还是讨厌这个广告。因此,精准就是指我们能够根据目标用户来进行精准的分析。
如何通过用户画像,找到目标用户
这个方法就是通过对用户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从而找到目标用户。我们举个例子,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某一个用户是一个喜欢打篮球的人,而且喜欢打篮球是因为他喜欢和别人在一起打球。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遇到和他一样喜欢打篮球的人,也有可能遇到和他一样不喜欢打篮球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根据这些情况来确定目标用户的类型了。
(1)用户画像的来源:我们可以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来建立用户画像。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用户购买情况、浏览信息情况、社区互动情况等这些行为数据来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一个详细的用户画像。不过这种方法一般比较适合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如果只是一个小公司或者个人网站的话,还是不太合适的。
(2)如何创建用户画像:首先要建立一个用户画像框架,这个框架包括三个部分:数据采集、数据清洗和数据建模。数据采集指的是对目标用户进行行为数据收集;数据清洗指的是对目标用户进行属性标签的清洗;数据建模指的是通过对目标用户进行行为数据建模来构建出一个目标用户模型。
(3)如何获得目标用户:得到了目标用户模型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得目标用户了。
a。通过在目标人群中投放广告获得;
b。通过分析和挖掘大数据资源来获取;
c。通过产品功能来获取;
d。通过市场调研来获取;
e。通过口碑传播来获取。
如何将用户画像转化为产品
在这里要先和大家解释一下用户画像与产品的关系。用户画像是一种用户描述,而产品则是一种产品解决方案。它是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将用户的属性特征和行为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而得到的。
通过对用户进行画像,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做过什么事情、这个人有什么需求等等。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就能将用户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可以将一个男性用户分为运动爱好者、健身达人等类别。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为他提供一些产品解决方案。比如我们可以为他提供一套专业的运动装备,比如运动服、跑鞋等等。当他穿上这些产品后,就能让他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体验,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运动中去。
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户得到了更好的体验、更多的关注、更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那么他就会感觉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自己有需求并被满足了,那么他就会对产品产生好感。当我们将这些好感转化为忠诚时,也就是将这个产品作为一个长期稳定的产品来运营时,那产品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通过对用户进行分析,我们就能知道哪些是我们可以做的、哪些是我们不能做的。这些不能做的可以理解为是痛点所在。对于这些痛点来说,如果我们能解决它,那么这个产品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则是没有价值的。
确定目标用户画像的维度
1.年龄:主要指年龄范围,从18岁到60岁,我们把这个范围内的用户划分为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三类。
一般是18岁到60岁。
一般年龄越小,用户年龄范围越窄;反之,则越广。同时还可以根据用户的性别、职业等进行划分,比如:男青年、中年、老年人等。
2.地域:主要指生活在哪些城市,比如上海人、北京人等,通常情况下,同一城市的用户在年龄、地域方面都比较接近;如果是不同城市的用户,则需要具体分析。
3.性别:一般分为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主要根据年龄、性别进行划分。比如:男性用户为20-30岁,女性用户为30-40岁。如果是同一年龄段的用户,则需要根据性别进行划分;如果是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则需要根据性别进行划分。
4.收入:主要指用户的收入情况,比如: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普通工薪阶层为低收入人群;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为中等收入人群;月收入在10000-30000元的为高收入人群等。
5.婚姻状况:主要指家庭情况和婚姻情况。比如:已婚人士;未婚人士等。
6.教育程度:主要指用户的教育程度和学历水平。比如:本科及以上为高学历人群;大专及以下为低学历人群等。
7.家庭情况:主要指家庭成员的构成、人数和工作情况等。
8.社会地位:主要指用户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状况。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大型国企员工等。
9.职业情况:主要指用户的职业构成和工作类型等。比如:医生、教师等职业人群;司机、文员等职业人群等。
10.兴趣爱好:主要指用户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比如:喜欢看电影的人一般比较宅,喜欢旅行的人一般比较喜欢宅在家里;喜欢玩游戏的人一般比较宅等等。
11.消费情况:主要指用户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等,比如:每月购买3次以上商品、每月购买2次以上商品(含2次)、经常购买低价商品(10元以下)等等。
12.生活方式和态度:主要指用户在工作外的生活习惯和态度等,比如:是否经常加班、是否经常出差等等。
13.其他情况:主要指其他类型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和行为表现,比如:经常用某 APP的人一般都比较时尚;喜欢某 APP的人一般都比较年轻;喜欢某 APP的人一般都比较爱学习等等。
14.消费习惯和偏好:主要指用户在消费产品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和行为表现,比如:购买频率高,购买价格高、购买渠道集中等。
15.价值观和态度
16.语言习惯
17.心理特征
18.其他
19.在当前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和环境
20.未来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如何通过目标用户分析来挖掘用户需求?
目标用户分析是指通过目标用户的生活、工作、社交等信息,来获取其需求的分析方法。挖掘用户需求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收集用户信息,需要注意的是问卷的设计和数据收集。问卷设计需要包含目标用户、问题、答案(选项)和结果四个部分,问题可以是开放式的,也可以是封闭式的;数据收集主要有电话采访、面对面访问等方式。
(2)用户访谈法:访谈是挖掘用户需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访谈前要准备好访谈提纲,包括想要了解什么问题,用什么方式问,请什么样的人回答问题等;访谈中要注意控制好时间,一般问题在5分钟左右,避免长时间地提问让用户感到压力;在访谈过程中要做好记录。
(3)焦点小组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用户研究方法,它包括选择一个或几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
(4)竞争对手研究:通过竞争对手的产品或者市场调研获取信息。
(5)使用体验分析:产品体验分析主要是通过使用一些特定的指标来衡量产品使用者对产品的满意度,可以分为功能、性能、服务和情感。
上一篇:一些能量单位的互相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