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14 | 互联网50周年,这些知识点你不得不知!
admin
2023-10-23 17:45:31
0


1969年10月29日,真正的互联网诞生,实现了两台电脑之间的通讯连接。2019年,互联网诞生已有50年。正如中传詹新惠老师所言,提到互联网必定离不开“伟大”“革命”“颠覆”“改变”这些关键词。是的,互联网已经深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互联网,目前学者们很少会去单独提及这一个名词,通常往往是会附带着其他名词一起来谈,例如,互联网和出版、和媒介融合等。不过,互联网50周年,你必须知道的是互联网的这些“新概念”。

互联网上半场——下半场

学界目前将互联网目前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新闻传播学界提下半场理念提得最多应当是喻国明老师,他在2017-2018连发多篇文章阐述互联网下半场。下半场虽然不算是一个新概念,但是你能完整地说出它的定义吗?



互联网的“上半场”是指消费互联网时代,个性化娱乐是其显著特征,传播迅速、吸引力强,但是受到其自身服务范围的限制以及发起形势特征的限制,导致更迭频繁。总体来说,互联网的上半场可以说是以技术为圆心、资本为半径来画互联网商业这个圆圈的。但也有网友笑称互联网的上半场一般“不是死在免费的路上,就是死在去免费的路上”。

2016年,美团点评的CEO王兴最早提出下半场概念,得到了众多互联网巨头的认同。所谓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喻国明老师认为指的是互联网发展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化殆尽,过去(即互联网发展的“上半场”)那种发现一个“风口”大家便一拥而上、野蛮生长的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代之以专业化程度更高、智力输入更加密集、范式创新更为关键的新的发展阶段。南京大学丁和根教授等认为互联网“下半场”更像是传播范式与传播逻辑的转场,传播方法与传播形态的持续创新依旧值得期待,“互联网+”呈现出各种新的指向性,产业内外的融合将更加紧密。

目前提及“下半场”最多的联系词是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技术基础肯定是跨界融合和迭代创新。产业互联网是指一种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下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内的人、物、服务以及企业间、企业与用户间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资源与要素协同的一种全新产业发展范式。它既是新生产方式、组织方式、运营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服务业、农业等全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产业互联网不仅是产业形态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更是互联网思维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将互联网所承载的庞杂信息,高效地运用到传统行业的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各个环节中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传统行业的所有部分都机械地“互联网化”,而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去解决传统产业中的痛点问题,为传统行业做优化,帮助双方建立让彼此和谐共生的产业生态。例如,网红经济就是典型的产业互联网运用案例。

敲重点:这一部分需要大家弄清楚上半场、下半场、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即可。


互联网+与+互联网

互联网+和+互联网虽然字都是一样的,但是因名词的摆放位置的不同,两个词的意思却截然不同。目前学界运用得比较多的是互联网+,而非是+互联网,为什么呢?+互联网仅仅是指简单的互联网与其物的相加,而“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互联网+”计划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这里的+号是指添加与联合,意味着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影响不仅仅包含的是表征层面的手段改变,同时还应包含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的闯入主要在数据运用、运营策略改变和传受关系的改变。

首先从数据运用方面来说,互联网的价值不仅来自于网络技术,更来自于用户的在线数据积累。传统媒体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引擎助推自身创新改革,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挖掘用户数据的价值。掌握用户需求的前提是需要知道用户的需求,因此,根据用户网络数据,比如在线时长、搜索内容、跳转记录、媒体应用的下载量和评论转发情况等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整合,可以总结出用户的阅读习惯及个人偏好,这有利于媒体及时调整传播策略,进行有效传播。例如,今日头条的推荐算法则是依靠数据来获取用户及用户数据。

其次从运营策略改革方面来说,“互联网+”在传统媒体运营策略上的应用体现为推动了一些新的运营模式的形成。诸如C2B、O2O、跨界商业模式的兴起对传统媒体业的发展均有较大影响。互联网+”时代是注意力经济时代,互联网带来的高速信息传播方式导致的是海量信息的产生。信息传播成本低廉,目前大多数的互联网新闻和移动新闻阅读均是免费的。媒体通过“二次售卖”或提供增值服务获得利润收入。因此,免费模式需要在媒体拥有庞大用户量的基础上才能获取收益。例如,媒体通过对用户新闻类型偏好等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增加推送广告的针对性。

最后从传受关系来说,与传统媒体以提供大众化信息为主不同,网络对传统媒体的要求是提供满足用户个人需求的具有个性化的信息与服务。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络使媒体在提供信息告知功能之外,更要满足和引领用户需求。通过网络技术,用户“在线”产生的数据被互联网记录,媒体根据用户不同的新闻资讯获取习惯或者新闻阅读偏好勾画用户画像,以个性化的服务获得用户青睐。


据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六成,移动互联网使用持续深化。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较2018年底提升0.5个百分点。(建议大家一定要记下来这个数据哦)

在人们不断位移的网络化生存环境下,场景的因素越来越凸显,有人说“得场景者得天下”。话糙理不糙,与之前的PC互联时代相比,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已由“流量之争”转变为“场景之争”,由“时空消失”的速度至上转变为“时空一体”的适时体验,由“注意力经济”转向“意向经济”。移动互联时代可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或可穿戴设备使用户可随时随地上网,移动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因素凸显出来。在此背景下,掌握场景传播的意义至关重要。彭兰教授认为“与PC时代的互联网传播相比,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的感知及信息(服务)的适配。场景成为了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答题金句啊啊)

场景传播的到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其主要是被称为“场景五力”的五种技术的合力。“场景五力”是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提出的。场景时代的来临依赖于五种科技力量的发展,并共同发挥作用,作者称之为“场景五力”,其分别是移动设备(移动设备主要是指智能手机和各种移动终端如iPad和可穿戴设备)、社交媒体(“无社交,不传播”)、大数据(大数据是场景传播提供个性化信息和服务的方法或工具)、传感器(传感器就像人的电子感觉系统,能听、能看,甚至能揣摩你的心思)和定位系统(“无定位,不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移动互联网中意向经济比注意力经济更重要(所以,以后不要只谈注意力经济)。2006年,道克·西尔斯在一篇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意向经济”理论。“意向经济”是指围绕着消费者意向进行的经济活动。它是一种需求导向型而不是利润导向型的经济样式。意向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变“卖家广告”为“买家广告”,即买家通过媒体向卖家发布自己的需求和意向信息,商家围绕着买家的购买意向进行竞争,其完全颠覆了之前的广告形式和思维模式,一个逆向广告时代正在来临。移动互联时代下场景传播的本质与“意向经济”的内涵不谋而合,两者都以用户为核心,根据用户的意向与需求定制其所需的信息和服务。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2001年,凯文·阿什顿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即无生命的物体可以通过全球网状网络与人或其他无生命物体进行交流。目前,物联网作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将能够带动整个产业的全面发展和变革。基于对物联网的理念与技术架构的理解可知,通过物联网所支撑的各类富媒体音视频采集装置(如高清摄像头、无人机、拍摄机器人等),信息传播媒体能够实现真正互动化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与场景的限制,从而实现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不过全媒体只是其中一个普通的改革产物,物联网所引发的智能媒体全新图景是如下几种:

1.万物媒介化。在物联网时代,由于信息提供者、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接受者都逐渐呈现出泛采集、泛终端、泛受众的状态,一切物体均可成为信息生产、加工和传播的主体。在“万物皆媒介”的场景之下,媒体的生产模式也相应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内容会因众屏而生,随分屏而至,媒体也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实体,进化为一种万物互联、万物皆媒体的状态。

2.“人—媒介—物”。三位一体从传统的互联网进化到物联网,从可穿戴到可植入技术,媒介与人正在无限接近,以致最后媒介和人融为一体,物联网时代,终端可能就在人身体内,信息直接呈现在人的大脑之中,而人不再仅仅是媒介信息的接受体也是传播体和信息生产者,此时,人、媒介与物将会形成三位一体、彼此交融的样态。

3.物联网新媒体对人的影响。在物联网媒介时代,人将因物的助力而更加专注于人文、艺术和精神世界,又从而在万物互联的媒体信息环境中与由万事万物构成的客观世界更加融为一体,人类文明也将因之而进化至与今天所不同的新形态。

伴随着物联网的到来,媒体也在快速的变化和延伸,媒介不再是我们传统看到的媒介,它将包含一切可以承载信息的物体,任何一种物体在未来都可能成为一个智能媒介载体。(这一部分恰好是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30分真题“互联网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的参考答案哦!)

如果还有不懂的,欢迎在留言区咨询哦!


参考文献:

[1]王泱泱.试析我国互联网传播新趋势[J].中国报业,2019(17):54-55.

[2]田莺.数据化、智能化:互联网“下半场”的逻辑与进路──2017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年会综述[J].新闻界,2018(03):88-93.

[3]喻国明.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传媒转型的价值标尺与关键路径[J].当代传播,2017(04):4-6.

[4]章淑贞.物联网已来[J].新闻与写作,2016(11):6.

[5]曹三省,苏红杰.物联网+媒体:当下与未来[J].新闻与写作,2016(11):7-10.

[6]梁旭艳.场景传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新变革[J].出版发行研究,2015(07):53-56.

[7]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05):5-9.


主编:羽生作者:羽生

编辑:羽生



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五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