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博弈》读书笔记(三)
admin
2023-10-20 05:01:10
0

飞利浦案例

1、事前谋划

1979年,刻录音乐的载体主要有三种,密纹唱片、八音轨磁带和卡带。是年,密纹唱片销量3亿张,八音轨磁带销量1亿盒,卡带销量8300万盒。飞利浦计划推出光盘,光盘的音质更好、更耐用,管理层觉得光盘能替代唱片和磁带。

在产品面世前,飞利浦决定先统一CD的制作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唱片公司需要为每一个音乐录制多个版本,播放器生产商也需要制造规格不同的播放器。只有统一标准,CD才有可能成为替代唱片和磁带的新产品,飞利浦才有可能说服唱片公司和播放器公司配合。飞利浦和索尼很快就确立了标准,可能因为相关指标是考量成本、性能后的最优解,一经推出就获得了产业链内各行业的认可,沿用至今。

1979年,飞利浦对CD项目的盈利能力做了估计。利润=收入-成本。具体到每张CD,即是价格减去均摊到每张CD的成本,成本可分为与产销量相关的成本项,以及与产销量关系不大的成本项。1979年黑胶唱片售价大约$6.79每张,假定通货膨胀为10%,1982年售价大约$8.98。考虑到CD比唱片音质更好,更耐用,飞利浦计划把CD的价格定到比唱片贵30%,约为$11.7。与产销量关系不大的成本项包含艺人版税、市场推广、渠道费用、包装;前三项可根据用黑胶唱片的对应成本估算,三项合计为$6.98;珍珠盒是为CD唱片专门设计的包装,既能防划伤,又显美观、显高档,每个成本$1.18。与产销量关系不大的四项成本合计$8.16。$11.7-$8.16=$3.54,只要与产销量相关的成本控制在每张$3.54以下,CD项目就能盈利。




图1 飞利浦估计的1982年CD产品利润结构

与产销量相关的成本可分为均摊可变成本和均摊固定成本。均摊可变成本与主要和产量相关,飞利浦的估计如图2所示;均摊固定成本跟产量、固定资产折旧和融资成本有关,飞利浦的估计如图3所示。




图2 1979年飞利浦估计的均摊可变成本



图3 1979年飞利浦估计的均摊固定成本

1979年,美国市场黑胶唱片中中爵士与古典乐唱片销量约为2500万,偏好听爵士与古典的消费者对音质和音域的要求更高,他们愿意为数字化重录唱片付出30%的溢价,CD唱片的音质比重录唱片更好,跟重录唱片价格相仿,所以爵士与古典乐爱好者将是CD唱片首批消费者中的主力。飞利浦管理层估计,推出市场后的第三年,美国市场的CD的年销量会超过1800万张,全球市场超过3600万张;推出市场后的第五年,美国市场CD年销量可以超过5000万张,全球超过1亿张。1979年上马项目,1982年产品面世,1985年(推出市场3年后)销量至少1000万张,每张CD的均摊可变成本约为$1.77,均摊固定成本约为$0.75。$11.7-$8.16-$1.77-$0.75=$1.02,三年后每张CD可盈利$1.02,公司至少可获利$1020万。1987年(推出市场5年后)每张CD的均摊可变成本约为$0.69,均摊固定成本约为$0.33。 $11.7-$8.16-$1.77-$0.75=$2.52,每张CD可盈利$2.52,公司至少可获利$1.26亿。

2、出乎预料

事后发展出乎飞利浦的预料。市场规模的增长远超预想,CD的销量很快就超过了黑胶唱片和卡带,1990年全美CD销量超过了30亿张,2000年CD销量超过90亿张,销额约为$230亿。




图4 1980年到2020年全美CD销量和销额

CD的销量增长如此快,规模如此大,但飞利浦并没有获得设想的利润规模。格林沃德给出了解释,相对于庞大的市场规模,CD制造行业的竞争门槛太低了,后起之秀一拥而上,利润率不断下降,利润被分食了。

首先,技术是麻省理工发明的,飞利浦的生产技术不受专利保护。其次,成本优势的门槛太低。如前所述,飞利浦的成本优势主要在均摊固定成本和均摊可变成本,只要一家企业的累计产量在5000万张以上,每张CD的均摊可变成本就可以从$3下降到$0.69;如果他们能积极学习飞利浦最新的生产工艺,用不了3年,均摊固定成本就可以低于$0.69,用不了5年摊固定成本就可以低于$0.33。1990年年全球销量30亿张,5000万张并不多,很多公司只要有足够的投资,三到五年,甚至更短时间,累计产能就能达到5000万张;用不了三年均摊固定成本就只比飞利浦高$1,用不了5年均摊固定成本就与飞利浦相当。总之,一家有足够投资规模的初创企业,三到五年时间就能追平飞利浦的成本优势。

3、事后复盘

如果当初飞利浦不统一制造标准,也许CD产品不会普及得如此迅速,CD行业也不会吸引这么多进入者,飞利浦兴许能获得三到五年的窗口期闷声发财,在供应链、渠道、研发等方面取得更多优势以面对未来的竞争。在推广统一标准前,飞利浦如果能不惜代价购买麻省理工的专利,或者引进资本杠杆迅速扩张,不要给竞对留出太多的市场空间,结果可能好些。

事后复盘,飞利浦管理层在推出CD产品前,误判了行业规模和增长速度,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激烈竞争缺乏准备。产品推出市场后,快速增长的规模引来了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面对强敌,飞利浦又毫无竞争优势可言,煮熟的鸭子飞到了别人锅里,苦心孤诣给别人做了嫁衣裳。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