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工业软件的突围之路
admin
2023-10-20 04:00:27
0

工业软件被公认为“工业制造的大脑和神经”,是数字经济时代工业领域的“皇冠”。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产业门类,但核心工业软件领域却是产业发展的软肋。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为我国工业软件产业整体呈“小、散、差”的发展局面。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小,产业链不完整,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离自主可控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大力发展工业软件,推动核心工业软件自主可控,是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1. 国产工业软件之殇——基础薄弱、理念落后、盗版猖獗

在《软件产品分类国家标准》(国标GB/T-36475-2018)中,工业软件(Industrial Software)被定义为在工业领域辅助进行工业设计、生产、通讯、控制的软件,其被细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四大类。

在实际应用中,工业软件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生产管理水平,提升工业管理性能和设计效率,有效节约成本,并实现可视化管理。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软件,工业软件更依赖于工业积累而非编程。受限于工业知识和基础科学知识沉淀不足,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国产化进度最为落后,国产化率仅为5%,且多数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仅应用于工业机理简单、系统功能单一、行业复杂度低的领域。




业内专家表示,工业软件本质是工业的结晶,而非IT的产物。因为它的内核凝结了工业化长期积累的工业知识、诀窍与经验。而我国工业软件企业多以IT企业为主,并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背景,这是我国工业软件难以占领中高端市场的一大因素。

另一方面,我国的工业企业更注重“制造”而非“研发设计”。很多工业企业都是以代工起家,这种理念及发展模式也阻碍了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的发展。

此外,据国产工业软件厂商透露,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盗版猖獗,国产工业软件的生存环境也不容乐观。有付费能力的企业大多用国外的研发设计软件,而付不起费用的小企业都在用盗版软件。

盗版软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软件厂商的利益,导致研发资金不足,对行业整体发展也极其不利。

2. 政策支持——国产工业软件生态进一步优化

我国工业软件到底该如何破局?

从海外工业强国的经验来看,工业软件的发展始于顶层设计,政策关注的重点在于加大资金投入、优惠政策扶植、注重产学研结合、保护知识产权、促进人才发展等方面。

反观国内,从政策情况来看,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以来,工业互联网和工业软件的相关扶持政策年年有所涉及。尤其是在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现供需精准高效匹配,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要加快发展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培育共享制造、共享设计和共享数据平台,推动制造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

需求方面,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工业增加值的22.0%,而我国工业软件的市场规模仅占全球的7.4%。对比来看,我国工业软件与工业发展存在严重错位,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制造业正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下,我国工业软件升级迫在眉睫。




业内认为,受益于政策及市场的双重驱动,我国工业软件有望从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和生态四个方面进行突破:

技术:工业互联网、微服务、低代码等新兴技术推动工业软件从原本的单一工具软件走向定制化的平台服务,目前正在朝着“上云”和“APP化”发展。

产品:随着国产工业软件厂商深耕行业,将增强对工业的理解和数据的积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国产软件的功能和性能都将逐步赶上国外软件;同时,CAD、CAE、CAM等软件由于工业流程上的衔接性,未来有望集成一体化发展。

商业模式:云计算催生了SaaS这样的按需提供服务商业模式,定制化服务也成为另一个发展方向。

生态:未来行业标准将出台,统一工业软件之间的数据格式,从而推动国产软件之间的配合;此外,国产软件一定程度的开源和开放也将推动工业软件发展更加迅速。


3. 替代空间大——我国工业软件飞速发展

外部压力、市场环境、政策扶持和需求刺激四大因素正引导我国工业软件行业飞速发展,行内一些优秀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

在工业基础软件——嵌入式测试领域,凯云科技推出的国内首款符合ATML标准的国产自主可控的半实物仿真测试系统集成开发环境ETest,具有跨平台的运行能力,可利用ETest开发出运行于国产计算平台测试系统,广泛应用于第三方测试机构的测试环境搭建、装备研制部门的测试工装开发以及检测设备研发单位的产品研制。



目前,凯云科技已经为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军工行业研发制造单位以及轨道交通、汽车、医疗等领域的多家企业提供测试/测控解决方案。主要客户包括中核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船舶、中航工业、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国中车、中国能建、广汽传祺、长城汽车等行业领军企业。

未来,凯云科技将继续瞄准中国制造的短板,在细分领域上长大为“隐形冠军”,在专业化、精细化生产的道路上继续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 亿欧智库:2021中国工业软件行业研究报告

> 产业竞争力报告:中国核心工业软件的进口依赖与追赶之路

> 特色创新,助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弯道超车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