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宅宣言
文 | 马岩松
我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的。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格局今天还保存了一些,房子看上去依旧算不上整洁规整,但它们的价格早已不是原来的居民可以承担的了。
随着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大部分人们搬到了高层住宅小区,近年也开始有了一些社会保障住房和公租房。这两种住房,从规划到房型,在全中国基本都是一个样子,千城一面,万户划一。商品住房中,有一些因价格而显得特殊,但除了地段更优、户型更大、材料更高级外,本质上都属于同一个模式——大批量标准化复制的工业产品。和胡同四合院的丰富社区生活不同的是,中国城市住宅大多简单同质。住宅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居者有其屋”的“屋”,而忽略了“居”。并不是有了屋顶、床和沙发就是理想的居住啊!我们必须提出一个问题:高密度城市中,理想的居住是什么?针对目前中国住宅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一些新目标:一、与自然相伴。东方人自古把心灵寄托于自然,在天地之间寻求超越物质的、思想和情感的最高境界。城市中固然需要具有生态属性的自然,但也需要具备精神属性、社会属性的自然。二、开放社区融于城市。社区即城市,社区需引入社区服务、教育、共享、人文、商业等不同业态。各有特色的社区可以让城市更加丰富。三、丰富的空间,宜人的尺度。聚落、缝隙、留白是社区里最迷人的个性。我们应该鼓励打破住宅千篇一律的兵营式布局,允许多样化的尺度和空间融合到社区中。四、阳光权。阳光面前,人人平等。阳光是人居住的权利。五、预留弹性发展空间。提倡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需提供足够空间供社区未来的更新和发展。六、以个性理解社会性。社会由个人组成,因此社会本身就是多元、丰富、复杂的组成体。让空间服务于人性就必须意识到个体的丰富。七、空间绿化率。高密度社区中,空间绿化应被鼓励、甚至被要求。八、朴素美学。撕下身份标签,让居住回归生活。
中国的住宅,特别是社会住宅,不仅应该解决“居者有其屋”,更应该回答“理想的居住是什么”这个问题。如何让人们感到家的归属感?社区精神是什么?人们之间如何平等的相处?公共空间的自由和管理?……这都是可以通过设计去回答的问题。中国的住宅目前缺少创新的设计,而传统的保障房公租房设计更是不断加深了社会的撕裂。同时,中国的住宅,以其巨大的数量,塑造了我们的城市,和人们的生活。在欧美和日本的住房设计中,大量优秀的建筑师参与其中,很多大师的代表作便是社会住宅。很显然,我们需要更多的新设计去改变这种现状。中国最具有人文精神、最追求设计和个性的建筑师们都应该投身于这场新住宅运动,共同弥合社会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挑战和完善现有的规范和制度,去塑造理想中的居住模式。